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软、增长乏力,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发达经济体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尚未开启现代化的大门,区域、次区域发展面临瓶颈:相当多的国家基础设施不足,亟需上马建设;出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协同衔接问题。
中国宣布将限制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房地产、酒店、娱乐和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通知批评了中国企业“非理性的”投资趋势,同时表明支持自然资源投资和沿“一带一路”走廊的投资。此举旨在管控中国整体的资本净流出,以及资本流出的构成(即涉及的领域和国家),后者是这则通知的新意所在。
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17日至18日在福建泉州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共同发展、交流互鉴、完善全球治理深入讨论,为金砖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吉大港发展局(CDA)主席Abdus Salam日前表示,未来5年内吉大港将建设完成防洪、Lalkhan Bazar至机场16.5公里高速公路、Kalurghat大桥至Chaktai Khal 8.5公里道路及护堤等3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其造价分别为561.6亿塔卡、325亿塔卡和197.8亿塔卡,预计项目将于2021年前完工。上述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提升吉大港整体市政能力。
埃及运输协会主席穆罕默德·谢哈塔13日表示,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铁路产业,也有帮助非洲国家修建铁路的经验,中国可以帮助埃及升级铁路基础设施。
人们正广泛开发货运无人机作为运输包裹的潜在方式,但是这一迅速发展的技术和缺乏先例的事实对理解无人机货运潜在的社会影响造成了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析表达式,它们可用于比较挑战的规模以及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物流公司和无人机设计者之间的多种权衡。
7月24日,英国运输大臣克里斯·格雷林宣布对第二城铁(Crossrail2)项目的支持。该城铁项目价值30亿英镑,将通过维多利亚连接伦敦的西南部和北部。作者认为,如果保守党欲在英国北部地区获得支持,就应该坚持其在基础设施支出方面的承诺。
投资兴业,推动贸易,承接工程——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三个形式,具体上升到一定层次,则是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这个标准包含从基础设施到产业投资的全面标准。电力设施是技术标准最为复杂的领域,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事。
本文研究了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BRI)给欧盟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作者写道,当欧盟旨在深化一体化(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之时,“有必要在中国背景下,尤其根据中国BRI的基础设施项目,理解那些目标”。作者解释称,BRI可以为促进地缘政治联合(尤其在中亚创造安全环境方面)提供激励。
出于经济原因,尤其是基础设施发展和生产力合作要素,柬埔寨热烈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同柬埔寨的国家发展战略互为补充,倡议可通过使增长来源多元化和扩大经济视野加强柬埔寨的经济竞争力。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需求增长疲软态势在许多国家持续,之外,另一个重大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是,需要更新和扩大基本的基础设施国际网络,以促进全球生产力和产出能力长期更强劲增长。本文描述了供给侧问题的性质,概述了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国设计和实施成功的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计划(NIIP)所需的关键政策元素。
7月6日,中欧国家元首将齐聚波兰华沙,探讨如何推进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将加入讨论。由波兰和克罗地亚总统召集的“三海”峰会涉及位于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诸多国家。与会者将受到共同的决心——即实现一个完整、自由与和平的欧洲这一愿景——驱动。
第三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7月3日至4日在昆明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未来东盟地区电力和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巨大。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是公私合作合伙关系的简称,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伙,为公众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一种合作机制。英国是PPP模式的起源国。根据公私合作的复杂程度和合作程度,有些研究机构将通过PPP模式融资的国家分成了三个梯队。英国和澳大利亚是第一梯队,被视为PPP模式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埃及对外贸易与工业部长塔里克·卡比勒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对“一带一路”建设寄予高度期待,认为埃及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领域受益。
菲律宾财政部20日发表声明表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后,菲律宾将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贸易市场两方面受益。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16日和17日在韩国济州举行。作为亚投行中国理事,中国财政部部长肖捷在年会上发言时表示,亚投行将为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和互联互通注入新动力。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5日批准总额约3.24亿美元的三个新项目,其中包括向印度基础设施基金提供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这也是亚投行首个股权投资项目。
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已建成通车。这条中国企业承建的铁路,不仅速度快,贯穿其建设全程的环保理念和建成后可期的生态环境效益也是一大亮点。
特朗普总统许诺,将在未来十年向基础设施领域注入1万亿美元新的公共和私营投资。他认为,无论是从短期宏观经济层面(刺激经济)还是长期微观经济层面(提高生产率)来看,该战略都将是有益的。本文评估了这两个层面的论据后发现,有关更多政府投资的证据力度明显弱于人们通常的预想。
显示 511 条中的 421 到 4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