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观察人士看来,美国长期以来迫使各国做出二元选择没有战略意义。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在包括非洲、中东和拉美在内的各个地区的强大经济影响力,使印度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不面临重大后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会对“2030愿景”构成挑战。
特朗普的政策方针有可能破坏美国经济,伤害美国工人,损害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信任。
展望未来,西方必须重新调整对中国的态度,承认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全球稳定和进步的未来不在于对立,而在于拥抱合作的潜力。
美国正奉行对中国的技术“脱钩”政策,日本也在制定针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保障法,澳大利亚似乎也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起,试图使贸易多样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这些都是徒劳之举。可以预见的是,这些“脱钩”政策将不敌中国的经济吸引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国的真正盟友很少。它们被整合到重复的小型联盟中,包括“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五眼联盟”和“澳英美联盟”。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就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发表演讲,把中国当作对国际秩序“最严重的长期挑战”。作者认为,将与中国竞争视为高度优先事项,意味着美国将继续增加其在印太地区的活动,并在必要时在参与欧洲事务方面分配美国资源。
2019年,欧盟将中国描述为“与欧盟目标紧密一致的合作伙伴、欧盟需要与之达成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经济竞争对手以及促进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然而,过去三年,伙伴关系、竞争和对抗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变化。系统性竞争现在是欧洲与中国互动的核心。
几十年来,与中国合作一直是常态。但如果七国集团领导人决定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础,那么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改变。在全球经济中,中国和七国集团分道扬镳对双方都有害无利。
在华盛顿,美国总统拜登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似乎已经注定要失败———议员们只会批准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贸易计划。IPEF只是一项在海外发布的行政命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一事实意味着它将无法像拜登希望的那样遏制中国。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功的表现之一是中国和德国经济共同增长。30年后,两国关系日益紧张。尽管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但两国在其在印太地区的角色方面存在分歧。作者评估了中德关系当前出现裂痕的原因、德国与印太国家接触的加强以及中德关系的走向。
欧洲越来越依赖中国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说法,但这个概念在整个欧洲大陆是如何理解的呢?今天的欧洲显然正在寻求开放和安全之间的平衡——在相互依赖带来的好处和减少依赖的脆弱性之间。这不仅仅是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进程,它还将从根本上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如果在未来几年俄罗斯继续被视为对欧盟的主要安全威胁,那么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可能会越来越不关注价值观或经济竞争,而是关注中国与欧洲地区安全的相关性。
战争重新回到欧洲之际,欧洲应当找到合适的态度与北京对话。封闭且实施了新冠清零措施的中国,最终会重新开放边界。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立场,以便中国能继续成为我们潜在的、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双方的关系就是要更加平衡、实现双赢。
如今,距离即将决定杜特尔特的继任者的大选仅有数日之遥。分析人士说,菲律宾有机会调整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而大选结果可能改变亚洲地区的均势格局。
去年9月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出人意料地宣布达成三边安全协议之后,拜登政府似乎稳步加强了其针对中国的战略转向。但是该协议会对中国产生威慑吗?绝对不会。澳英美联盟最严重的失败在于它对促进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毫无帮助。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中国问题专家希娜·格雷滕斯说:“美国对亚洲的贸易政策确实出现了真空。亚洲正在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愿意将中国纳入其中,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席的。”
如果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实施与俄罗斯相同的制裁,将遭受相当大的痛苦。美国及其盟国恐怕并不希望走到这一步。
澳大利亚需要把更棘手的问题搁置一边。我们需要认识到,捶胸顿足式和扩音器式的外交只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在我们使用别人的扩音器时。
显示 200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