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澳大利亚人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有所加剧。60%的受调者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且紧迫的问题。人们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即便这可能成本巨大。持这一观点的人较2020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另外,55%的受调者认为澳大利亚政府能源领域的主要优先事项应是减排。
当前的粮食系统存在四大缺陷:它们容易造成浪费并且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破坏环境;饮食贫乏对人类健康有害;数十亿依赖粮食系统的人们无法获得体面的生计。因此,未来的粮食系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越发关注可能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稳定的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战略影响已被学术界、多边组织和国家机构充分记录下来。另外,国防行动者已开始将气候变化纳入其战略,强调气候变化会增加国家政治、经济和资源基础的负担。然而,这种发展并未促进该领域的国际合作。
本文总结了第36届能源建模论坛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经济调整成本规模和分布的见解。根据《巴黎协定》,各国自愿承诺减排以应对全球变暖。到2030年将导致全球经济损失约1%。然而,这些成本在不同地区分布并不均匀,向低碳经济转型对化石燃料出口国的不利影响最大。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对互联网进行评估、减轻环境影响,使其履行对健康环境的责任——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元素。互联网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可持续发展?
智利目前在生产“绿色氢”方面没有全球竞争力,但考虑到其低生产成本,未来全球竞争力将持续增强。这需要保证良好的监管框架、技术开发以及仓储和运输物流,以及制定高效的“绿色氢”生产和营销战略,这个战略首先面向智利,然后推向世界。
美国总统拜登20日签署一项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部门采取新的措施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
本文讨论丹麦如何实现农业碳中和。丹麦的主要农业组织已经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世界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同时大幅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而不将更多森林转化为农业?国家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农业环境调整调整发展方向?本文解答了这个问题。丹麦的主要农业组织已经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气候危机对经济每个部门、社会每个角落以及公共政策每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来说,积极减轻气候变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至关重要。虽然应该利用一系列政策工具来保护金融系统免受气候相关风险影响,但资本框架是银行监管的核心要素,应该成为这些努力的基石。
国际社会需要齐心协力,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中国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它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5月12日,中国和瓦努阿图青年视频对话成功举行。对话以“青年对中瓦友谊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为主题,由中国驻瓦努阿图使馆、中国全国对外友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瓦努阿图青年发展和体育部、瓦努阿图-中国友好协会共同主办。
数字化技术既能够对气候变化起到帮助作用,也可能加剧气候恶化。如何协调数字化技术和气候变化,使二者相辅相成,而并非相互对抗,是当下时代的重大挑战之一,尤其是这两个方面都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和社会复苏的基本要素。
美国总统拜登于2021年4月22日至23日组织领导人气候峰会。此次峰会的召开日期并非偶然——2021年4月22日是国际地球日,也是《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纪念日。此次峰会的目的是鼓励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采纳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
要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抗击气候变化,需要世界第四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印度参与。印度在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已从阻碍雄心勃勃气候解决方案,演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4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应邀出席,成为参会的38个国家领导人之一,布哈里在会议上坦言尼日利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层面上,俄罗斯政府完全支持气候议程,并制定了具有竞争力的目标。但是,在国家一级,情况不同,环境没有得到充分保护。随着欧洲绿色协议的通过,俄罗斯发现自己正处于十字路口。该国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现行的被动环境政策,另一种是选择渐进的绿色发展模式。
美国近期发布的《2021年度威胁评估》指出,极端天气、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是目前全球粮食威胁程度高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类分析通常没有讨论或甚至没有提到农业虫害或植物疾病造成的作物损失,其中许多与气候变量变化密切相关。
实现碳中和涉及政府、企业及个人行为,需要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行动。要明确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转型之变,是未来国家间、企业间技术产业竞争的新高地。
乔·拜登当上美国总统将是实现讨论已久的一种全球变暖应对手段——组建一个气候俱乐部——的机会。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它们必须走到一起减少国内排放,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税。这将会激励所有国家削减本国的排放。
为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C以下,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范围内应对燃煤发电。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停止新建燃煤电厂,并发起一项新的全球倡议,到2035年关闭1000吉瓦的燃煤电厂。
显示 728 条中的 361 到 380 条结果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