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约有20多个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合作。这些国际组织共同为世界提供一个关键的安全网。但是,国际“安全网”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之间建立的,那时人们还没有广泛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一个气候变化的世界里,这个体系是否合适?
中国和印度都是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清洁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者,并有着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这些方案的愿望。中印两国也是全球南方经济体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重要发言代表。另外,与南方经济体维持健康的伙伴关系也是北京和新德里外交政策的核心。鉴于自身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埃塞俄比亚经济增长与发展很容易受到水资源安全风险的影响。尽管被称为“非洲水塔”,埃塞俄比亚降雨情况多变。气候变化和各部门经济增长正在增大相互竞争的水资源需求。本文介绍了用于开发基线水资源风险模型的数据和方法论方法,并展示子流域层次上的结果。
北约将致力于“在理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安全的影响方面成为领先的国际组织”。 加拿大已经主动提出建立并主办一个关于这一主题的北约卓越中心(COE),彰显北约和加拿大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如果北约真的要成为以加拿大为先锋的气候安全“领先国际组织”,那么加拿大政府需要迅速行动。
全球贸易90%是由约9万艘商船完成的。仅船舶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排放量3%,而且还在迅速增加。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可能成为一种催化剂,为海洋作业和管理带来急需变革。
在一项调查中,9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意识到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并且他们已经“至少采取了一项具体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这种调整主要以回收或减少一次性物品消耗的形式出现。作者认为,诸如升级灯泡或回收利用之类的事情影响较小,高影响力的行动需要更实质性的行为改变。
对近5年来播出或发表的包括关键词“气候变化”和“北极”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表明,报道主要关注科学,而不是人类主题。当人被纳入环境报道时,他们通常是非居民专家,如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或活动家。这种类型的报道往往充满数据、侧重外部专家,不一定能引起公众共鸣。
本文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和威胁国家和全球粮食系统,特别是在气候热点地区,以及这些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将如何加剧。本文对农业变革性适应进行了定义并详细说明,并说明为什么需要这种长期、系统的方法来保护数百万小规模农民和牧民的生命和生计。
作者强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大规模太阳能地球工程的结果。人们拥有技术和能力来扭转这种破坏性局面。相关工作必须立即认真开始。
6月29日,2021绿色发展对话论坛在北京清华科技园举办。论坛以“推动绿色金融合作,共谋绿色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绿色金融合作,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携手探索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煤炭挑战在中国和印度尤为突出,它们分别占亚太地区排放量的60%和14%。因此,如果世界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并应对气候变化,那么在这两个国家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绝对至关重要。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必须是亚太地区脱碳的第一步。
七国集团发布一份联合声明,决心将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置于新冠肺炎疫情复苏战略的核心。同时,美国重返国际政策议程设置,带来了新的能量和承诺。然而,人们认为迄今为止七国集团峰会的承诺不足以减少符合《巴黎协定》预期的全球气温上升。
如今,欧盟和美国这两个经济体有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雄心。关键问题是,欧盟和美国如何在实现脱碳的同时,激励其他国家朝着同样方向前进?本文作者认为,答案可以在联合推出碳边界调整措施中找到。
“2021年跨大西洋趋势”调查显示,大西洋两岸的公民都把气候问题视为欧美合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大多数受访者(69%)认为,应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这种积极的趋同对于大西洋两岸在这一紧迫问题上开展强有力合作是个好兆头,这种伙伴关系对于增强全球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雄心至关重要。
北极作为一个整体变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快2-3倍。这种极端变暖的累积效应现在正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一些创造新的经济机会,但实际上所有这些都给该地区带来重大的物质、社会经济和管理挑战。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最重要的是,北极气候变化之快正在影响着其他地区气候变化的速度及其影响。
北极迅速变暖加剧北部的野火,而永久冻土融化和北极野火会排放出碳,这些没有被完全计入全球排放预算,将会大大影响人类为了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C或2°C以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努力。
可再生氢可以显著加快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增加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能性。可再生氢为中国提供显著优势,可帮助北京实现气候和污染目标,同时避免对进口燃料的更多依赖。
为期三天的七国集团峰会13日在英国康沃尔郡闭幕。与会各方在新冠疫苗捐赠、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复苏等方面做出承诺。但会议的不少“成果”受到多方质疑和批评。
美国情报机构需要确定自己需求,发挥自己优势,调整队伍,以更好服务于自己的使命。需要与盟友和对手建立更深层次合作,与私营部门发展新的关系,并以全新的心态应对气候变化,以寻找和发现别人忽略的东西。
本文概述了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预测、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行业影响以及气候适应重点。本文提供了有关中国的关键气候参数及这些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社区、民众生计和经济的影响。本文有以下主要发现:
显示 728 条中的 341 到 360 条结果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