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地区目前的治理状况对全球管理气候变化的影响构成严峻威胁。随着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内的时间流逝,美国应该与巴西合作,让亚马逊地区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汇基地。
领导人气候峰会23日聚焦如何以创新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与会领导人呼吁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支持,推动技术交流与跨国传播,以帮助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领导人气候峰会22日以视频方式开始举行。出席会议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呼吁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更大的决心和行动,切实履行气候变化融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独立公共政策智库澳大利亚研究所气候和能源项目主管里奇·梅尔齐安日前在堪培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世界各国期盼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合作,因为这将使全球受益。
美国财政部19日宣布设立“气候中心”并任命首位“气候顾问”,以协调整个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
东南亚处于21世纪两大地缘政治挑战的中心:气候变化和中国崛起。随着该地区精英阶层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以及中美之间竞争加剧的影响,华盛顿有机会加强与东南亚接触,推进其更广泛地缘政治目标。
显然,气候议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主要焦点,会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太清楚的是,这个问题会如何嵌入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格局。俄罗斯各政党和政治家是如何界定气候变化的?俄罗斯公众是否有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需求?
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现实的挑战。中国碳排放总量巨大,而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需要经历“脱胎换骨”式技术产业及生活方式变革,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也是一个大工程,这个过程将带来大量创新与合作机遇。
世界各地国际组织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相关安全风险。在这一政策领域,欧盟已成为一个重要参与者,与几个成员国一道,在国际政策对话中围绕气候相关安全风险展开辩论。 本文研究欧盟不同机构如何建立气候相关安全风险框架并应对气候相关安全风险。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人类健康,让世界各地负担沉重的卫生服务系统变得捉襟见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气候变化与卫生系统之间的联系,但许多国家仍难以将气候适应规划纳入卫生计划并切实付诸行动。 本文分享了斐济、加纳和贝宁的案例研究。
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乔·拜登将气候变化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复苏和种族平等一起列为四大优先事项。气候变化第一次成为美国总统竞选一个重要议题。联合国缔约方大会即将于2021年11月召开,这将是对拜登政府能否建立有效绿色国际联盟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真实且重要的威胁,但威胁方式比通常描述的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对政策制定是一种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些初步观点。
本文评估了气候行动为何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以及随着美国从全球性疫情中复苏,能源转型将如何为就业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会。
据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4月8日,第30次“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通过视频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轮值主席国印度主办,巴西、中国、南非部长级代表出席。
本文评估气候风险变化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探讨3个广泛领域:1. 与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极端冲击相关慢性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气候风险的宏观经济影响。2. 2050年实现零排放转型气候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3. 随着对气候事件日益关注,金融市场风险溢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一直在寻找机会,欲利用美国的领导作用和多边参与行为,推动制定更雄心勃勃的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帮助拜登政府实现其目标,本文给美国推荐3项涉及二十国集团的倡议:动员绿色投资、推动绿色债务减免和推进绿色产业政策。
虽然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在国家层面上必须采取迅速和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但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排放量大、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国家)未能落实遏制气候影响的各项政策。本文为决策者、民间组织和捐助者评估不同气候应对行动在国家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政治和治理挑战提供指导和方法。
总部设在伦敦的非营利机构“积极财富”组织3月31日发布研究报告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推动向污染治理项目发放低息贷款等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大量贡献,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央行中“最绿色”的央行。
美国联邦证券法的基础理念是,透明度促进资本市场良好运转。对于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气候变化破坏性影响这一紧迫目标而言,这一点尤其如此。对企业来说,这些影响既包括有形风险,也包括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风险。这种转变可能涉及广泛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有相关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美国经济中许多现有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现在,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和国会在复杂历史挑战中就职,本文为美国提供一系列创新、可执行的联邦政策建议。
显示 728 条中的 381 到 40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