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江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过去21年间,他在喀麦隆、贝宁等13个非洲国家的试验田和实验室里留下自己的足迹,运用自己在农学领域的丰富经验帮助非洲人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正将其空间站描绘成一个可供世界各地科学家使用的空间站,而不仅仅是那些生活在拥有现成太空计划国家的科学家。
乍一看,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相似之处似乎并不明显,但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黄玉贤认为,这个城市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相似之处带来了有益的科学伙伴关系。
开放科学数据平台Zenodo7日发布一篇由20余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联合署名的预印本论文指出,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自实验室,也无证据表明任何早期新冠病例与武汉病毒研究所有任何联系。
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成立一周年庆典暨创科大讲堂之嫦娥工程科学家讲座21日在香港举行。活动邀请国家探月工程科学家代表团来港,将国家最高端的科学最新发展与香港青年分享。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2019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25日晚在香港举行。来自美国和法国的3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3个奖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典礼并颁发奖项。
来自19个国家的联合科学家团队日前乘坐德国“北极星”科考船前往北极。他们将在为期一年的全季节周期里,以北极为中心,展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项目。
英国皇家学会现任会长和两位前任会长17日发出警告说,如果英国在没有达成任何正式协议的情况下“脱欧”,会对本国科研体系带来冲击,相关损失也需多年才能弥补。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鲁斯·斯蒂尔曼(Bruce Stillman)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和科学家应该在国际合作中起主导作用。随着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将会进一步与世界科学界融合。
科技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外科学家该从哪个领域入手?7日至8日,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科学家共聚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就如何加强跨国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建言献策。
科技界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为建立“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科学家7日共聚北京,建言献策。
显示 12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