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文明的致命威胁。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比过去400万年中任何时候都要高,从2016年开始,交通运输业超过发电成为美国最大温室气体来源。在交通运输业中,地面交通是最大排放源,每年释放1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美国必须采取政策和投资措施,在21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欧洲绿色协议》的签署,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欧洲经济停滞,都促使欧洲成员国团结一致,进一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俄罗斯于2020年6月对这一全球趋势作出敏感回应,启动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为中心的具体项目,以供应商的身份参与世界启动的新“氢游戏”。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颠覆了人员流动性。本文评估国家、城市和公司如何分配资金、指导政策或发起影响交通行业的行动。本文提供证据,说明这些干预措施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复苏,以解决气候、健康、安全和公平目标。
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对现代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但也产生了全球近40%的二氧化碳排放。钢铁、水泥和化学品是三大排放行业,也是最难脱碳的行业,原因包括技术因素以及经济因素。
在拉丁美洲,智利在2040年前全面淘汰煤炭生产的倡议对该国遵守《巴黎协定》规定的国家自主贡献以及实现其国内脱碳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尽管削减智利的碳排放量迫在眉睫,但确保在此过程中煤炭工人不会在经济上被抛弃,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有关公平过渡的主要挑战之一。
大型排放国开始认识到,有必要就如何在保持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让工业脱碳进行多边讨论。下一步应该是在所有可能的多边论坛上启动公开讨论。
随着世界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到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人们重新对氢能产生浓厚兴趣。
全球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很可能主要由私营部门提供资金,包括公用事业公司、企业、项目开发商和各种投资基金。各国政府将通过提供监管框架和政策解决方案,应对私营部门投资放缓的挑战,在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到2050年实现全经济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战略的一部分,雄心勃勃的家庭电气化激励计划是确保美国所有住房使用高效电器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先决条件。
数字化技术既能够对气候变化起到帮助作用,也可能加剧气候恶化。如何协调数字化技术和气候变化,使二者相辅相成,而并非相互对抗,是当下时代的重大挑战之一,尤其是这两个方面都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和社会复苏的基本要素。
多年来,在全球气候辩论中,即使没有缺席,俄罗斯也一直是一个安静的国家。作为全球主要矿物燃料供应国之一,俄罗斯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并制定脱碳战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都面临着新的经济风险。
美国钢铁生产大约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有能力大幅帮助钢铁行业实现脱碳。美国钢铁低碳产品标准可以刺激企业采用这些技术,减少排放,同时保持国内钢铁制造商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许多城市和郡县都在寻求在社区扩大清洁能源使用,以实现脱碳目标。然而,这些城市目前还没有在能源批发市场上开展可再生能源业务所需的信息。批发市场上缺乏地方政府的声音,不利于消除可再生能源障碍。
近期,美国遭遇强风暴带来的雨雪天气影响。在极寒天气之下,德克萨斯州大面积停电。虽然无法肯定这场严寒是气候变化的征兆,但是全美上下频繁遭遇的极端天气足以说明气候变化并非伪命题。德克萨斯州的例子表明,美国既需要生产更清洁的电能,也必须保证输电网络的可靠性。
如果不进行新的核能投资,英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将面临风险,这意味着英国对化石燃料发电的依赖性日益增加。这可能导致政府不得不在实现净零排放和化石燃料发电之间进行选择。报告认为,要确保英国能够以符合“净零排放”的方式应对到2050年翻番的电力需求,政府就必须继续支持核能发电。
可再生能源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得益于各州的承诺和企业电力购买协议。尽管可再生能源成本竞争力越来越强,但它们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间歇性和存储方面。本文探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融入电网对能源安全的影响,着眼于间歇性和对灵活容量、电网稳定性、远距离传输和网络安全的需求。
德国联邦教研部日前宣布,将投入约7亿欧元资助该国3个氢能重点研究项目,以解决水电解槽批量生产、海上风能制氢和氢气安全运输方面的技术障碍,加速落实国家氢能源战略。
人们常常将重点放在应对气候变化策略降低排放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上,却对进行脱碳的背景鲜有关注。认识这一背景至关重要,因为高排放并不是人类面临的唯一环境危机,脱碳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一个充满生态挑战的星球上。
建筑业是一个与其他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紧密相连的行业。对新建建筑和现有建筑进行脱碳将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本文概述了减少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
本文讨论了化石天然气(和其他气体)在欧洲能源转型完成脱碳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主流传统观点认为天然气等其它气体,应首先在能源结构中保持重要作用,首先作为“桥梁燃料”,然后逐步过渡到脱碳气体。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专家在连续三篇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最全面的介绍。
显示 128 条中的 81 到 10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