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2022年,西方主要央行与东方国家央行之间的货币政策将出现巨大分歧。这种货币政策脱钩会产生重要影响——即西方退出货币刺激措施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可能进一步减缓经济增长。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央行来说,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是,难以推行发达经济体采用的反周期货币政策。大多数美国中央银行所追求的灵活通货膨胀目标要求,当通货膨胀超过其目标时收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活动下降到其均衡水平以下时放松政策。这些政策通常是由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执行。
2021年,人民银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助企纾困,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发达经济体未来10年潜在产出增长速度很可能远低于过去10年。原因如下: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增长放缓;提高企业税和政府监管或成为阻碍企业投资的政治举措,从而减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绿色能源的强制要求,会导致私人生产性投资资源减少,并在未来10年将能源成本提高到高于正常情况的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近日在 《财经》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要维护物价稳定,促进充分就业,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为缩小贫富差距创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综合研判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主动做出前瞻性安排,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保持稳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区域融资分布不均衡问题一直广受各方关注。近期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在上半年“成绩单”出炉后,货币政策接下来怎么走,围绕哪些重点发力,这是近一段时间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出了下一步货币政策发力的关键点。
“6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8.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
美国经济虽已超出疫情前水平但“痛感”依然强烈,前景存在变数。随着财政政策刺激效果减弱且新一轮救助计划迟迟难落地,美联储货币政策何去何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7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谈及我国货币政策时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兼顾内外均衡,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持续加快,5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对此需要保持警惕的不仅仅是美联储。全球政策制定者——尤其是脆弱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也应准备好迎接以下局面:与多数人当下的预期相比,美国利率上升的时间可能更早、速度可能更快。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45.9%,比一季度上升3.5个百分点。
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二季度(总第93次)例会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央行10日发布的2021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3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增3127亿元。此外,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7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2081亿元。
结合巨额财政刺激措施和大胆宽松货币政策的“拜登经济学”可谓来势凶猛。美国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升高到堪与新兴国家媲美的6%以上,但通货膨胀的担忧也在加剧。突然变得生机勃勃的美国经济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但其通过美元贬值和利率上升正搅乱各国经济和市场。
5月22日,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以“新格局 新发展 新金融”为主题,探讨新冠疫情影响下金融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显示 334 条中的 141 到 1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