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鄂尔多斯制定并实施了“六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率先在全区用一年时间实现了全市国家标准下5220户13047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1个自治区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1988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简称亿利集团)在各级政府、农牧民的支持下,在库布其沙漠及周边地区实施治沙工程,营造出治沙、扶贫、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格局。
第六届国际沙漠论坛期间,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等荒漠化严重地区防沙治沙合作、生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除贫困等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内嘉宾对于库布其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恩格贝镇蒲圪卜村立足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借助恩格贝沙漠生态示范区的优势,建设蒲圪卜村美丽乡村。
鄂尔多斯治沙人这种胸怀世界,建设绿色家园的梦想,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高度契合。相信在此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鄂尔多斯治沙经验将得到更好的展示。
与会的外国友人不仅对中国的治沙办法表示了肯定,对鄂尔多斯的城市建设、热情友好、大会筹备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国68年治沙史,经历了艰难起步、重点治理、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4个阶段,堪称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目前,伊泰在库布其已经营造了约34万亩的防风固沙林,沙漠化防治控制面积达86万亩。伊泰的碳汇林项目,在有效吸附二氧化碳,为公司煤化工项目提供碳汇保障的同时,也为鄂尔多斯西部搭建起了绿色生态屏障。
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荒漠化治理更多了许多不一样的成就感。
治沙模范(2)布和三兄弟
治沙模范张喜旺视频素材资料
28年来,亿利资源集团扎根在此,把635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带动近10万农牧民脱贫致富,缔造了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库布其治沙扶贫模式”。
绿色,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希望的颜色。在库布其沙漠出生长大的乌冬巴图,从小饱尝了风沙之苦,亲眼目睹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沙逼人迁的一幕幕凄惨景象。
一场雨过后,从银肯塔拉沙漠中心绿洲传来阵阵欢快的鸟叫声。在绿洲边缘,生长着几棵木瓜树,据说树龄超700年。地面裸露的树根不知被谁偷偷锯掉一截,露出一圈圈紧密的年轮。
准格尔“绿水青山”的蜕变是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发展的缩影,在如刘战先这样一批播绿创富人的努力下,鄂尔多斯将绿满大地。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高度评价中国治沙成就,认为中国创造了“生态、民生和经济平衡驱动”的荒漠化防治成功模式,提出“世界履约看中国”。
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曾这样评价:毛乌素沙漠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倡议》指出,青年人是驱动变革的生力军,将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贫困,为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正是有了像贾道尔吉这样的林业人,才有了今天满目碧绿的伊金霍洛。
20年间,王玉珊领上技术员,用拖拉机拉上树苗,到村里、到农牧户家中,手把手地教技术。
显示 271 条中的 181 到 200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