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将日益对人类生活、经济繁荣、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水安全及粮食安全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面临的威胁。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何以引发政治不稳以及冲突期间,水和粮食如何被用作招募手段和战争武器。
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其它机构的最新分析估计,停止砍伐森林、恢复森林和改善林业实践每年可有效减少7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消除15亿辆汽车——超出当今全球汽车总量——的减排效果。在研究的20种“自然气候解决方案”中,至少6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森林。
德里需要向北京学习的不仅是以应对严重/恶劣污染天气为目标制定分级响应行动计划,还要学习它的长远规划,以及足够和优质的公共交通。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德里需开展更多工作,确保城市不会以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进行发展。
当特朗普总统2017年6月1日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时,该协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该协定允许退出,但不是立即生效。在美国真正退出之前,它依然是该协定的缔约方,并应尽相关义务。退出意向书不会在法律上改变这一状态。美国作为缔约方似乎致力于采取一种与《巴黎协定》不一致且能够削弱该协定的以本国为中心的方法。
本文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两方面辩论的平行演变以及汇聚过程;讨论了气候变化行动是否强于可持续发展行动;并评估了印度、斐济和德国在此方面的治理。本文强调发达国家带头为历史排放和消费模式负责。
在东盟十个成员国中,九个已批准《巴黎协定》。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但这些国家间的合作对实现NDC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必不可少。然而,在地区会议上,气候变化话题更有可能是一个偶然的话题。东盟各国应证明它们要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重视该问题,采取切实行动,来实现它们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烧秸秆在旁遮普邦的农业社区中已成为一种常态。该邦80%—90%(约2000万吨)的秸秆被烧毁。此外,印度麦秆燃烧的趋势也在加强。因此,印度管理农业、水资源、清洁能源和健康问题的部门需协调一致,以应对秸秆燃烧这一复杂问题。
当前,全球许多人都在观望谁会成为气候领导者,中国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采取有意义行动的迹象早已显现。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温和,更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远离重工业。这开拓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自2013年以来,创新的气候政策和项目在帮助中国减排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约有一万亿美元已投入到气候解决方案中,涉及到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公共交通等方面。对于那些现在采取气候行动的人来说,经济奖励将是巨大的。事实上,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到2050年,全球仅靠节能就能节省17万亿美元。
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届缔约方大会(COP23)在波恩召开之际,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正在结束有关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的协商。此次两党会议形成的报告将气候变化称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军事委员会会议报告强调了与不断变化的全球气温相关的国家安全风险。这一评估结果不应令人感到惊讶。
“全球碳项目”和东英吉利大学近日带来一个不受欢迎的消息:2017年碳污染水平最高。人类活动和化石燃料造成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17年年底达到纪录高位。研究表明,为了有可能把升温幅度控制在2℃,全球最迟要在2020年达到排放峰值。若人们想避免最危险的气候影响,各国必须尽快达到排放峰值,并保持排放水平稳步下降。
长期的技术和经济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的转变表明,中国最终或将表现出更大的气候外交雄心。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重大考验:在国内加强低碳能源转型,并在海外通过投资证明它的环保信誉。中国在深化国内能源转型和绿色海外投资前,尚不能在气候事务方面承担国际领导地位。
自从各国首次确定国家自主贡献(NDC)以来,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根据定于2018年开展的促进性对话的结果,并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技术和关键部门的政策演变,各方有机会在2020年就新的或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进行交流。本文就各方如何在2020年前和之后每一个修订NDC的五年周期中优化它们的国家自主贡献提供一系列选择。
全球排名前20的肉类和奶制品公司释放的温室气体比德国整个国家释放的还要多。本文作者指出,如果不应对肉类和奶制品产业的惊人排放量,各国政府在波恩许下的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或甚至2度内的承诺恐将无法实现。
自从美国现政府宣布打算退出《巴黎协定》以来,美国各州、地方和私营部门的领导人已建立诸多气候倡议和联盟,以证明该国仍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迄今,美国的非联邦气候运动一直致力于减少国内温室气体排放,以支持《巴黎协定》。
本文研究了亚洲的水资源安全风险。亚洲大陆规模巨大,地缘政治紧张态势复杂,加之这里的几个世界最大型经济体正以前所未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速度增长,而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上水资源治理情况都比较糟糕,这些都意味着亚洲面临世界上最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风险。
印度现有的办法不必要和不适当地集中在特性方面,这是立法未能实现既定宗旨和目标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讨论了各种法规治理框架的理想特征,并为改进这些框架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国际与国内气候政策讨论中,气候工程(CE)日益成为广泛的公共政策所关注的领域。除了在监管环境下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逐渐加强对国家支持的CE技术与评估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尽管CE的重要性凸显,但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不在加拿大公共政策议程之中。本文认为,加拿大应制定一项CE研究国家战略。
本文评估了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否已达到峰值、何时达到峰值,以及它们是否承诺在未来达到一个排放峰值。文章发现,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正在呈现:到2030年,已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或承诺今后达到一个峰值的国家数量将从1990年的19个国家增加到57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在全球所占份额将从1990年的21%增长到60%。
《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的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氧化碳的清除方法,由于诸如世界银行的森林投资项目重点强调私营领域参与气候金融的机制,气候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支持此类造林方案。
显示 2183 条中的 1981 到 2000 条结果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新华全媒+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