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美国发生了84次极端天气事件,每次造成至少10亿美元的损失。气候变化已让纳税人付出沉重代价。据政府问责办公室(GAO)的一份报告,过去10年,联邦政府已花费3500亿美元来应对气候灾难,到2050年,这类费用将达到每年350亿美元。极端天气事件往往对工薪家庭的伤害最严重。
政府在支持和研发方面扮演着关键作用,仍存在开发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方法,以便随着全球经济向去碳化的方向转型而发展出清晰、可预测的气候政策。
本文探讨了环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与经济合作倡议地区气候变化的弱点,以及为应对这些弱点开展的举措。BIMSTEC地区国家需要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控制和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综合有效的合作。
2017年,埃塞俄比亚再次被评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这种势头继续维持下去。然而,气候变化、相互冲突的水需求和流域退化可能会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对该国最贫穷人口而言。对所有埃塞俄比亚人来说,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对于保持发展势头,并迈向繁荣的未来至关重要。
亚行的太平洋业务覆盖了14个发展中成员国(DMC)。为支持太平洋地区发展中成员国,亚行正在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和灾害风险管理纳入业务范围。
减少国际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举措直到最近才被偶尔提出。《巴黎协定》没有将减少国际海运业排放的责任分配给任一方,但确实在全面汇总全球排放量和制定全球减排目标时包括了该行业的碳排放。若不解决国际海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巴黎协定》的长远目标将无法实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气候变化不常出现在同一标题中。但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外的经济学家开始明白,气候变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有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做三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深化有关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影响的研究;正式把气候变化纳入政策对话中;把用于气候适应力的支出视为投资。
塑料长期以来一直是环境威胁,塑料微粒(长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让它受到了更多关注。塑料微粒可以潜入人类饮食。最近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自来水可能被塑料微粒污染。
特朗普政府取消或故意拖延了众多旨在保护美国人健康与安全的联邦政策,而美国许多市长则走着截然不同的路线。在美国各地,城市领导人认识到了转向可再生能源带给经济、公共卫生和生活质量的好处。本文就如何设计和实施战略,以建立公正和有活力的城市,并为人们创造新的经济机会,给市长们提出建议。
绿色气候基金(GCF)旨在成为世界领先的公共气候融资国际渠道。截止2017年9月,GCF已调拨22亿美元资金用于发展中国家的43个项目和计划。本文的目的在于初步评估GCF是否正在履行其职责。本文发现,如果不迅速的改变方向,GCF可能成为大型开发银行和其他多边机构的陪衬。
在低碳转型方面,中国的成就远超世界预期。到2020年,中国预计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约3600亿美元。中国2016年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约为780亿美元,达全球第一,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的32%。
中国的“海绵城市”计划到2020年,让80%的城市地区吸收和重复利用70%左右的雨水。不过,这一计划面临两个挑战:地方政府缺乏有效协调和整合这一复杂活动的专业知识;财政紧张。
印度政府不同机构内似乎缺乏凝聚力,导致发出相互冲突的信号。这需要迅速予以处理,避免对印度在2030年前实现40%非化石燃料装机容量的承诺产生严重影响。
公平概念常会使国际谈判复杂化。气候变化谈判的一个重点就是公平。在公平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认为,工业化/发达国家应负责控制气候变化,将剩余的“碳空间”留给发展中国家。美国政府则认为,要求美国立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公平。
作为“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论坛(CVF)”的43个成员国之一,斯里兰卡不仅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愿意采取大胆的国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发展、生活方式变化有新的定义,以及对绿色技术的巨大前期投资。由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非洲是否能在气候韧性和低碳发展上引领世界呢?本期刊提供了有关非洲绿色增长和发展主题的跨学科分析、政策干预和“草根”倡议。
作为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项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为个人参与提供了新机遇。世界各地的社区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并且拥有截然不同的气候适应需求。这使个人可以通过基于公民的观测在信息共享及指导决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到2020年前制定“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简称“长期战略”)。六个国家(贝宁、加拿大、法国、德国、墨西哥和美国)已经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递交其初版的长期战略。本文对这六个国家的长期战略进行研究后发现,各国强调类似的缓解优先级,但用不同的方式应对资金流动与适应性。
水对于人类和环境而言必不可少。水在适应气候变化中还扮演着根本性的角色。作为一个跨领域的主题,水为跨行业实施2030年发展议程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由于空气污染等环境挑战超越了国界,中印两国在治污方面的合作更为重要。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该国可通过共享先进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绿色实践”与印度合作。两国也应有更多的实时数据交换。
显示 2183 条中的 2001 到 2020 条结果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新华全媒+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