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评估了当前南海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探索了改进的机会。本文还分析了南海环境为何是非传统的安全问题。通过考察南海环境恶化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地区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影响,本文认为,南海令人担忧的环境状况突显了有关国家加强合作的紧迫性。
气候变化带来的最根本挑战之一是管理全球水危机。无论是控制洪水和海平面上升,还是在干旱时期维持饮用水的供应,世界各国政府和个人都被迫寻找新方法,来减轻这场危机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伦敦、鹿特丹和加州在应对与水相关的各种挑战时采用的创新型方法,还提供了其他地方政府在它们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中可使用的成功模式。
本报告着眼于2016-2017年在气候安全风险政策和实际应对方面取得的进展。今年的报告以G7独立委托报告“和平的新气候”及去年的报告“迈向全球复原力议程”为基础,阐述了外交政策制定者为降低气候脆弱性所面临的主要成就、隐患和新挑战。
如果印度希望成功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同时继续坚持低碳经济转型的承诺,它需要解决好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印度的电力部门有关。为成功完成低碳转型,印度须解决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煤炭部门低效和替代燃料来源的问题。
政策界的很多人都将气候地球工程视为科幻小说里的内容,而不是需要研究支持和公众参与的一项可行对策。随着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继续减少,加拿大和世界其它地区没有将应对全球变暖的有用措施排除在外的余地。地球工程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不会使相关技术成为现实,但将为负责任的评估气候变化潜在应对方案提供一个框架。
美国在任何领域表现出的对世界其它地区的蔑视都不如在气候领域那样彻底。美国总统特朗普有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使美国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不参加该协定的国家。现在是国际社会开始考虑对美国及受益于化石燃料增产的美国企业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了。
印度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如果没有对这些固体废物进行收集、处理和安全处置,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收集和处理固体废物能力的不足,会促使人们在街角、公共场所和下水道处公开倾倒废物。
如果各国不能确保对《巴黎协定》的承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将对各经济体造成更加毁灭性的破坏。人们如何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作者敦促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当前的经济体系,并提出了具体方式。
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可能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反之亦然。不同的碳价制定方法会对能源和其它价格产生不同影响。有些会带来稳定且可预测的价格结果,有些则可能加剧波动。本文探讨了货币政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因为它们共同影响着宏观经济结果。
忽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将日益对人类生活、经济繁荣、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水安全及粮食安全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面临的威胁。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何以引发政治不稳以及冲突期间,水和粮食如何被用作招募手段和战争武器。
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其它机构的最新分析估计,停止砍伐森林、恢复森林和改善林业实践每年可有效减少7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消除15亿辆汽车——超出当今全球汽车总量——的减排效果。在研究的20种“自然气候解决方案”中,至少6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森林。
德里需要向北京学习的不仅是以应对严重/恶劣污染天气为目标制定分级响应行动计划,还要学习它的长远规划,以及足够和优质的公共交通。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德里需开展更多工作,确保城市不会以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进行发展。
当特朗普总统2017年6月1日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时,该协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该协定允许退出,但不是立即生效。在美国真正退出之前,它依然是该协定的缔约方,并应尽相关义务。退出意向书不会在法律上改变这一状态。美国作为缔约方似乎致力于采取一种与《巴黎协定》不一致且能够削弱该协定的以本国为中心的方法。
本文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两方面辩论的平行演变以及汇聚过程;讨论了气候变化行动是否强于可持续发展行动;并评估了印度、斐济和德国在此方面的治理。本文强调发达国家带头为历史排放和消费模式负责。
在东盟十个成员国中,九个已批准《巴黎协定》。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但这些国家间的合作对实现NDC目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必不可少。然而,在地区会议上,气候变化话题更有可能是一个偶然的话题。东盟各国应证明它们要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重视该问题,采取切实行动,来实现它们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烧秸秆在旁遮普邦的农业社区中已成为一种常态。该邦80%—90%(约2000万吨)的秸秆被烧毁。此外,印度麦秆燃烧的趋势也在加强。因此,印度管理农业、水资源、清洁能源和健康问题的部门需协调一致,以应对秸秆燃烧这一复杂问题。
当前,全球许多人都在观望谁会成为气候领导者,中国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采取有意义行动的迹象早已显现。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温和,更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远离重工业。这开拓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自2013年以来,创新的气候政策和项目在帮助中国减排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约有一万亿美元已投入到气候解决方案中,涉及到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公共交通等方面。对于那些现在采取气候行动的人来说,经济奖励将是巨大的。事实上,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到2050年,全球仅靠节能就能节省17万亿美元。
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届缔约方大会(COP23)在波恩召开之际,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正在结束有关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的协商。此次两党会议形成的报告将气候变化称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军事委员会会议报告强调了与不断变化的全球气温相关的国家安全风险。这一评估结果不应令人感到惊讶。
“全球碳项目”和东英吉利大学近日带来一个不受欢迎的消息:2017年碳污染水平最高。人类活动和化石燃料造成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17年年底达到纪录高位。研究表明,为了有可能把升温幅度控制在2℃,全球最迟要在2020年达到排放峰值。若人们想避免最危险的气候影响,各国必须尽快达到排放峰值,并保持排放水平稳步下降。
显示 2172 条中的 1961 到 198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