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熊熊大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供应量急剧下降。该国正面临供水危机,从中长期看,这显然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国防预算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正如澳大利亚水危机的教训所表明的那样,适应气候变化势必将严重影响未来几年全球的国防预算和优先事项。
在欧洲安全秩序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欧安组织及其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经济和环境影响已展现出新的活力。然而,政府间加强合作并不自动意味着信任增加,也不一定会在“低政治”和“高政治”之间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德国应与欧盟伙伴一起,特别注意如何提升欧安组织的经济和环境影响,应积极促进欧安组织各维度之间的联系。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能源和国家安全项目副研究员Lachlan Carey和高级研究员Sarah Ladislaw发表题为《中国的多边主义和绿色“一带一路”承诺》的文章称,从最高层面来看,中国政府结束“债务陷阱外交”和忽视环境问题的承诺似乎足够可信,但其难以掌控“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众多参与者。中国需要用行动来支撑言论。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新加坡)客座作家lex Mark Lechner等发表题为《确保“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环境可持续性》的文章称,中国在东南亚的许多“一带一路”投资都是以化石燃料项目或自然资源开采的形式开展,这两者都有可能破坏生物栖息地并增加污染。评估“一带一路”项目的环境影响对于确保增长的可控性至关重要。
菲莎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利用加拿大统计局的最新投入产出数据,研究了在整个经济范围内每吨50美元的碳税对国内商品价格和经济不同部门的生产成本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一旦开始推行全额征税,石油和煤炭产品、农业化学品、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基本化学制造这四个行业将面临短期内单位生产成本增加超过5%的情况。
气候变暖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威胁。2019年5月,加拿大银行正式将全球变暖加入使经济易受金融风险的“弱点”清单中,并表示,气候变化不断为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尽管大多加拿大公众或许不清楚气候已成为中央银行的焦点,但阿尔伯塔省财政部门却对这一事实具有强烈的认知。
澳大利亚大火有以下教训:气候变化或加强了此次大火的严重程度;随着火灾的恶化,评估和控制火灾的现有办法过时了;气候变化的代价不再只是抽象的温度预测,而是成为现实,围绕它的政治也将发生变化。迟早,在世界各个干燥、炎热的地方,未能应对气候灾难的政客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公信力烟消云散了。
对于亚洲国家而言,数十年来惊人的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不小影响。日益严重的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风险正在吸引决策者和公众的关注。本文全面分析了亚洲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情况。本文首先概述了亚洲面临的环境挑战,并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本文还探讨了与环境法规、环境治理、环境评估、亚洲碳市场增长相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中短期的电力短缺问题,越南将不得不增加从邻国,特别是老挝的电力进口。但是,这种选择使越南在应对老挝在湄公河及其支流上建造更多大坝的计划时陷入了困境。由于担心对湄公河三角洲的环境影响,越南长期以来一直抗议老挝的建坝计划。
在总理莫迪的领导下,印度加快了减缓气候变化工作的步伐,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具有雄心。考虑到印度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预期增长轨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的成败将受到印度未来能源结构的影响。
预计欧盟的贸易政策将集中在采用新的贸易防御工具,在采购中公平竞争,并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筛选。但是,欧盟不能采取防御性贸易政策。欧盟的贸易政策需要一个新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议程。幸运的是,在最近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恰好有这样一个议程。
亚洲是一个生物宝库,但它的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在整个地区不断扩大的运输网络的威胁。尽管公路和铁路是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必备设施,但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讨论了运输项目对亚洲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月1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 提出到2050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作者认为,该计划应包括一项可持续的投资战略,该战略将帮助公司转换技术并改变公民的行为,从而抵消由于碳价上涨而将面临的成本上升。
中国正在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连贯的概念框架,以便调整发展,适应21世纪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着重论述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为推动改革和进步而广泛运用这一概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向人与自然新关系转变过程中利用这一概念的战略机遇。
亚洲超过90%的城市正受到空气污染的侵扰。空气污染给城市的环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了亚洲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并提供了有关成都、加德满都、马尼拉和湘潭这四个人口稠密城市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确定了人口的风险因素以及亚洲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北极不仅有投资和开发的潜力,也有引起大国竞争的潜力。曾经并不重视北极的美国,现在开始对俄罗斯和中国在北极的军事意图表示关注,并表示将在打击俄中两国的北极活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北极国家担心,大国间的紧张关系会破坏各国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和平合作。
各国央行主要聚焦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但激进者认为,正如央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拯救全球经济一样,它们还应通过引导资本由污染企业转向更环保的用途来应对下一次危机。另一些人认为,这是政客的工作。随着气候变化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越发清晰,气候变化肯定会成为央行关注的问题。央行如何应对取决于其涉足政治的意愿。
自2013年开始治理空气污染以来,中国的空气质量已有所改善。然而,中国大部分城市依然无法达到规定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本文分析了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的进步,并提出了旨在通过减排来满足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建议。
很多央行愿意接受拯救地球的挑战。例如,一个由英、法、荷央行领导的全球央行网络正致力于将气候变化风险引入银行必须通过的压力测试,并将其标准化。到目前为止,央行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受欢迎的。然而,过多地关注环保问题可能会使央行们政治化,并影响它们的核心使命,而顺利完成这些使命需要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
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正在应对与气候有关的安全风险。欧盟在这方面是最直接的支持者之一。本政策简报分析了欧盟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对气候相关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重点关注了自2016年《欧盟全球战略》发布以来的相关发展。
显示 2175 条中的 1561 到 1580 条结果
阿拉木图:科克托别山掠影
阿根廷举行兰花博览会
波兰瓦津基公园展出树枝雕塑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