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是一个生物宝库,但它的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在整个地区不断扩大的运输网络的威胁。尽管公路和铁路是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必备设施,但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讨论了运输项目对亚洲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月1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 提出到2050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作者认为,该计划应包括一项可持续的投资战略,该战略将帮助公司转换技术并改变公民的行为,从而抵消由于碳价上涨而将面临的成本上升。
中国正在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连贯的概念框架,以便调整发展,适应21世纪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着重论述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为推动改革和进步而广泛运用这一概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向人与自然新关系转变过程中利用这一概念的战略机遇。
亚洲超过90%的城市正受到空气污染的侵扰。空气污染给城市的环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了亚洲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并提供了有关成都、加德满都、马尼拉和湘潭这四个人口稠密城市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确定了人口的风险因素以及亚洲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北极不仅有投资和开发的潜力,也有引起大国竞争的潜力。曾经并不重视北极的美国,现在开始对俄罗斯和中国在北极的军事意图表示关注,并表示将在打击俄中两国的北极活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北极国家担心,大国间的紧张关系会破坏各国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和平合作。
各国央行主要聚焦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但激进者认为,正如央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拯救全球经济一样,它们还应通过引导资本由污染企业转向更环保的用途来应对下一次危机。另一些人认为,这是政客的工作。随着气候变化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越发清晰,气候变化肯定会成为央行关注的问题。央行如何应对取决于其涉足政治的意愿。
自2013年开始治理空气污染以来,中国的空气质量已有所改善。然而,中国大部分城市依然无法达到规定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本文分析了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的进步,并提出了旨在通过减排来满足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建议。
很多央行愿意接受拯救地球的挑战。例如,一个由英、法、荷央行领导的全球央行网络正致力于将气候变化风险引入银行必须通过的压力测试,并将其标准化。到目前为止,央行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受欢迎的。然而,过多地关注环保问题可能会使央行们政治化,并影响它们的核心使命,而顺利完成这些使命需要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
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正在应对与气候有关的安全风险。欧盟在这方面是最直接的支持者之一。本政策简报分析了欧盟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对气候相关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重点关注了自2016年《欧盟全球战略》发布以来的相关发展。
本报告研究了为满足气候目标而必须减少全球化石燃料生产这一问题。尽管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它们很少成为国际气候政策和谈判的主题。本报告旨在扩大讨论范围,并针对世界距离符合全球气候目标的生产水平有多远,提供一种评估指标。
本报告对G20气候行动进行了年度全面审查,重点关注的是气候适应性、减排和融资。报告评估了G20国家离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这一目标的距离,并重点介绍了加强跨部门气候行动的主要机会。
作者提出了一种全球水治理制度,可以通过改善全球水治理的现有要素(即规范、目标、范式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这可以通过联合国层面的两项创新得到补充:建立一个政府间水治理机构,允许在联合国系统中对水治理问题进行强制性决策,以及建立一个有关水治理的科学与实践小组,加强科学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欧洲委员会此前有关资源管理的政策是就业、增长和经济竞争力相关优先事项的一部分。循环经济对于气候中和这一新的政治优先事项同样重要。它将成为实现欧盟抱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就设计、规划与建造大量基础设施而言,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的目标并不遥远。因此现在发展负排放技术很有必要。然而,开发和部署碳捕捉系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政策激励。如果想让这样的系统有效率,对碳排放定价很有必要。问题在于,一个高到足以让碳捕捉系统盈利的价格,在现今发展阶段是实现不了的。
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成果,人类借此创造了无数奇迹。不幸的是,这些奇迹反过来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人们开始发展气候变化缓解技术,目前拟议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然而,技术并不是解决气候变化危机的关键。
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和对可持续政策措施的了解增多,与首次提交自主贡献目标时相比,各国现在采取行动的能力已大大增加。在电力、交通、森林和农业四个领域采取转型行动,将有助于各国提高减排承诺,同时促进可持续的、公平发展。
长久以来,金融监管机构忽略了气候变化给金融机构和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现在是监管者果断地采取措施来确保金融体系能够抵御气候相关冲击的时候了。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拥有法定职责和必要工具,可以将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整合到金融监管框架之中。
世界正日益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这种关注将科学、意识形态、政治和宗教问题杂糅在了一起,并很可能加剧西方社会的两极分化,其后果难以评估。关于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的科学预测似乎是可靠的。然而,一个主要问题是,这种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搞清楚过。
根据2019年10月1日至13日对3627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无论是保护水资源或空气质量,还是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关键的环境领域都做得太少。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应重视开发替代能源,而不是扩大化石燃料来源。
美国不在目前承诺遵守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国家名单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美国人没有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事实上,支持《巴黎协定》的美国州、市和县约占美国人口和经济的三分之二。如果这些行为主体构成一个国家,他们将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比中国还大,仅次于整个美国。
显示 2184 条中的 1581 到 160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