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老挝国庆日,今年是中国与老挝建交60周年,今年的老挝国庆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历时5年建造的中老铁路于12月2日正式通车。本政策简报旨在概述中老双方的努力,并将探讨该项目为老挝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收益。
欧盟12月1日公布“全球门户”计划,拟在2027年前在全球范围内投资3000亿欧元用于数字、气候和能源、交通、健康、教育和研究领域,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欧盟推出这一举措背后的理由很明确:世界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本文确定美国关键气候政策和投资,并评估这些政策和投资的减排潜力和相关成本,从而使美国能够在2030年之前,将整个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50-52%,并在21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11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1.2万亿美元的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为重建美国基础设施、加强制造业、创造高薪就业机会、发展经济和解决气候变化危机等问题提出了六个优先事项,以提供初步的指导方针。
12月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全球门户”战略。根据该战略,欧盟将力争到2027年动员300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人基础设施投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通过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全球门户”战略展示了两个关键转变:欧洲领导人对更加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外交形式的共识日益增强,以及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强硬。
殖民时期的英国和后来的东盟都设想了将东南亚与中国连接的铁路建设计划。2021年12月3日,这些计划部分得到了实现——经过5年建设,连接中国云南昆明与老挝首都万象的铁路顺利贯通。这条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总投资达59亿美元,相当于疫情前老挝年度GDP的1/3。
毫不意外地,西方主流媒体以一贯的反华态度对中老条铁路作出了回应。大量文章试图将该项目描述为“债务陷阱”。这种思维模式象征着西方国家的精英主义、沙文主义和自以为是。中老铁路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说明西方媒体如何歪曲事实以强化“有罪”叙述,同时忽视残酷的现实。
欧盟发布了价值3000亿欧元的全球互联战略“全球门户”,此举被视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虽然包装成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真正竞争对手,但“全球门户”似乎只是纸老虎。“全球门户”更像是一种品牌推广,而非主导全球基础设施的突破性计划。
中国建成了耗资近60亿美元、将中国与邻国老挝连接起来的中老铁路。这条全长1000多公里的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这条铁路未来还将延伸到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中国边境客货运输的开放将带来数以百亿计美元的经济效益。
欧盟想遏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为了对抗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周三提出了一项金额数千亿欧元的倡议,以便在未来6年内促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冯德莱恩宣布,这项名为“全球门户”的倡议将在2027年前调动3000亿欧元资金。
一条连接中国和老挝的铁路将于周五正式开通,为一个迫切希望摆脱贫困的内陆国家打开大门,并将其打造成北京“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宽带有助于支持在线学习、远程工作、远程医疗和政府服务提供。同样,无法获得负担得起的宽带,也给一些人带来巨大挑战。因此,美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将650多亿美元用于扩大宽带接入和为低收入个人提供负担得起的选择,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跨里海走廊沿途地区的有形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及其对贸易和经济机会的影响。本文还提供了有关促进跨里海走廊的发展、基础设施增长的经济溢出效应,以及相关贸易和过境路线的政策见解。
美国的“重建更好世界”计划(B3W)可能会补充而不是抗衡中国的跨大陆基础设施融资计划。乔治·华盛顿大学埃利奥特国际政治学院的戴维·希恩教授说。他说:“如果实施得当,B3W和‘一带一路’倡议都有足够空间。”
大概没有什么能像高铁这样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象征。在短短15年时间里,中国建造了3.8万公里高铁线路,几乎占全球高铁网络的三分之二。中国高铁是全球最快和最准点的列车之一。在上海和北京之间,高铁在很长一段线路上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347公里。
本文讨论中国基础设施未来最可能面临的3种气候风险,即农业干旱风险、城市内涝风险和沿海风暴潮风险。
欧盟委员会希望通过一项促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计划来增强欧洲的外交影响力。该计划将为新公路、铁路和数据网络建设提供400亿欧元担保,以此作为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但欧盟委员会的战略文件到目前为止的融资承诺规模还太小,无法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匹敌。
韩国可以在帮助亚洲国家实现智慧城市计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韩国可提供的帮助不仅包括提供资金、技术和发展支持,还包括分享自己在促进可持续、安全和包容的智慧城市方面的经验和实践。
中国仍是非洲的首选合作伙伴,这从它与许多非洲国家享有的强大的贸易、商业、技术和军事安全关系中可见一斑。“2020年非洲晴雨表”对18个非洲国家的调查表明,非洲人仍对中国的援助和影响态度积极。
通过扩大其过境潜力,中亚有机会成为宏观区域运输和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并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多样化的运输和通讯系统将使得实现运输和过境潜力成为可能,将为最具活力和最稳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乘数效应,同时将其打造成物流枢纽。
显示 658 条中的 181 到 20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