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有人说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对从事重复性、例行工作的人构成了威胁,艺术家、作家和程序员似乎更安全。基础模型对这种假设提出了挑战。但它们也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用作软件助手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机器智能与人类不同,但提供了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好,它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人类。
本文研究了数字化,特别是数字支付创新和创新支付举措(如央行数字货币)如何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迫切希望加强共同努力,确保地球的可持续性。然而,在过去两年中,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状况,加剧各国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并“更好地重建”,开发诸如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这样的先进工具将至关重要。
农业一直是印度粮食安全和就业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印度出台了重要政策,但印度尚未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目标。人工智能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将帮助印度实现飞跃,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
作者基于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进行的为期一年的调查获得的证据,使用线性概率模型回归和描述性分析检视了新冠病毒对印度尼西亚非正规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作者还评估了数字化转型的程度和大流行病带来的挑战,并分析了政策影响。
作者认为,日本和美国联合研发电路线宽2纳米的最先进半导体,是日本挽回在半导体方面劣势的“最后机会”。
本文评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MSME)的影响,以及金融科技,特别是移动金融服务(MFS)在推动经济从疫情损失中恢复的作用。
中国1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实验室研制出了用于科学研究的世界最强磁体。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数字技术的大规模采用,加速各行业的技术采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疫情扩大和加深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数字鸿沟,加剧经济不平等的恶性循环。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印度科技产业增长15.5%,但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和知识产权窃取也有所增长。印度必须研究日本现有数据保护法,以保护消费者隐私并实施网络安全措施。印度数字经济对该国未来越来越重要。印度科技行业在疫情最后一年增长了15.5%,2021-2022年收入为2270亿美元。金融服务数字化技术引领了这一浪潮。
20世纪,向数字化转型的缓慢进程导致日本大量劳动力和公共服务流失。在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对数字工具使用率低得惊人。通过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日本可以提升效率。
本文使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参数随机前沿分析(SFA)来检验2016年至2020年间50个国家/地区信息通信部门的效率和生产力。通过将经合组织的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DSTRI)视为不良产出,该研究旨在估计数字贸易法规(或数字服务贸易限制)对各国信息通信部门生产力和效率的影响。
数字贸易强劲增长为全球和亚洲增值税系统带来重大挑战,特别是涉及服务和数字产品在线销售。在许多政府面临前所未有财政挑战情况下,提高现有税收有效性、效率和公平性非常有意义,应该成为所有国家的优先事项。
尽管观察到数字平台使用和基于数字技术产品需求有所增加,但在2020年,几个经济体核心数字部门表现大幅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经济下滑对家庭购买力造成不利影响,以及制约生产的供应链问题。
在政府支持下,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使科技成为残疾人获得更多金融服务的工具。
二十国集团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帮助应对数字鸿沟及其相关风险:通过二十国集团构建共识的作用协调政策;在融资方面有所作为;在知识建设方面采取行动。
为改善太平洋地区的数字连通性,亚太经社会与萨摩亚、斐济和新西兰一道,在努力建立一个太平洋互联网交换点(IXP)。IXP通过更直接地连接到本地和缓存的内容,降低了互联网流量在国际上交换的传输成本,提高了国内用户的访问质量。本政策简报提供了加速数字金融选择和连通性的关键建议。
今年3月,泰国法政大学校长甲西尼·威敦乍副教授披露了该校开设新校区的计划——但这次是在元宇宙中。在亚太地区,泰国法政大学的情况并非个例。该校的做法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对元宇宙日益浓厚的兴趣。
中国正在巩固其科技大国地位。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与科学技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相关的三大指标方面,中国均是冠军。中国战略性地投入人力和资金,正朝着到2050年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
亚太地区各国正迅速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4IR)技术,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这些技术的采用。与此同时,疫情对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利用4IR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可能被甩在后面。
显示 3291 条中的 1381 到 140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