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日益扩大的足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其对非影响的研究迅速增多。然而,大多数研究采用二分法看待中国的对非影响——不是将中国视为非洲的机遇,就是将其视为威胁。
文章指出,应避免对中美关系过度期待或过度失望。认识到政治在两国的重要性,两国内部对彼此的负面声音加剧,使得双方都不肯先低头缓和态度,但为双边关系考虑,两国需要在保持双边关系持久性上更加耐心
地缘经济学是指“利用经济实力实现地缘战略”。这一定义凸显出地缘经济的战略本质,以及官方经济合作和多边发展如何试图用政治影响掩盖战略考量。
近日,有海外媒体报道称,美国一些人在能源供应和抑制石油价格上涨问题上挑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而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在俄外交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强调,“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好邻居——中国的关系。现在俄中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具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可以说,这是21世纪国家之间有效合作的典范”。
近一段时期以来,美国一些高级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美国要谋求与中国“共存”。但美国提出的共存不是中国坚持的“和平共存”,而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确保不至于出现冲突;要建立所谓“防护栏”,以求两国能够在国际体系中共存。这表明,中美双方不想发生对抗的理念是一致的,但实现“不对抗”的路径却大不相同。
面对中国崛起,西方国家纷纷推出旨在遏制中国的计划,如近期成立的澳英美联盟(AUKUS),以及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欧盟的印太战略(FOIP)。上述联盟和战略都是关注印太地区的安全机制,但它们存在两大缺陷——缺乏一致性,以及缺少有效的经济影响办法。
美国从阿富汗混乱撤军引发了拜登及其政府在美国和国际上的第一次重大信任危机。它影响了政府与国会民主党人的关系,后者对总统的信心减弱。这限制了总统执行外交政策的自由。
10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罗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前,发表的言辞强调美国致力于修复受损的美法双边关系。拜登和马克龙的会晤成功翻过AUKUS危机一页,为加强两国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路线图。然而,如果巴黎和华盛顿之间的稳定接触不能维持这种成功,或者如果美国未来又宣布出人意料的政策,那么这种成功可能是短暂的。
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对抗中国的政策持谨慎态度。尽管拜登政府努力改善与东南亚的关系,但美国面临着加入多边经济组织或淡化人权问题的国内限制,难以在东南亚更有效地与中国竞争。美国的这些限制,再加上中国有效利用对东南亚国家的激励措施,预测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将持续下降。
随着中美战略紧张局势加剧,许多人认为,中美两国展开了“新冷战”。这种观点暗示华盛顿或北京可以战胜对方。然而,考虑到中美双方相互依存的程度和共享的重要利益,上述观点并不可取。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技术、安全等问题上交锋不断,世界其他国家无从插手。现在或许是时候,欧盟和东盟携手规劝中美停止对抗,将目光投向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更为紧迫的时代问题。
本文分析了非盟-欧盟和平与安全关系的“最新进展”,并思考了其主要发展轨迹。在此框架内,它分析了过去17年来非盟-欧盟和平与安全合作的一些重要经验教训,然后考虑了欧非之间的主要结构不对称和驱动因素。
俄罗斯已经表明它对与北约对话没有兴趣。北约应全面、果断地重新审视其对俄罗斯的政策,将其贴上敌对行为者的标签,努力将外交僵局从潜在危机转变为机遇。
美国正走向自南北战争以来最大的政治与宪法危机,很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暴力、联邦权威瓦解、国家面临混乱分裂的风险。
2020年9月至12月,在美国政府“说合”下,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快速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达成了“亚伯拉罕协议”。本文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评估了协议对以色列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现有协议并将正常化扩展到其他国家。
欧亚棋盘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不停变化。在阿富汗的冲击之后,我们都注意到“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加强的互联互通性,以及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是新“大博弈”的支柱。
改善美中关系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对子孙后代都是如此。2022年可能是关系回暖之年。
美国和北约在中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已经瓦解。但重构最多的是欧亚大陆,主要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和以中国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亚经济联盟的逐步互联。
尼泊尔议会日前休会,决定推迟批准与美国签署的千禧年挑战公司协议(简称MCC协议)。值得警惕的是,MCC协议一旦获批,尼泊尔将被纳入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
来自欧洲各国和欧洲理事会的最新外交政策战略文件和印太指南,反映了欧洲作为全球合作伙伴和战略参与者的新主张。
显示 5192 条中的 701 到 720 条结果
新华全媒+|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
哈萨克斯坦“粉湖”湖区再度开放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官产学研交流活动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