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美国在“9·11”袭击后着手重塑世界秩序。如今,人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的外交政策被遗弃在了喀布尔机场的跑道上。如果美国能从后“9·11”时代吸取正确的教训,它仍将保持强大,并能够在新世纪中调整自身的战略。
在一个饱受冲突、民粹主义、流行病和贫困困扰的世界,谁将代表欧洲发言?当然不是一个无效的布鲁塞尔官僚机构。英国已陷入地缘政治的困境。法国缺乏实力。而战略上表现不佳的德国则在方向盘上睡着了。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除非柏林觉醒,否则围攻民主政治的敌人将继续壮大。
阿富汗及相关事态的发展凸显早已显现端倪、如今得到有力论据支撑的趋势。多极世界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还孕育出地区冲突的调停形式,即“多边主义”。人们在谈论国际体系时,喜欢使用这个术语,但它正被赋予新内涵,且更具实际价值。
传统的外交政策观点认为,拉美在中国外交政策体系中的位置靠后。但是,现在很难确定拉美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前景,这恰恰是因为美国缺乏在该地区对抗中国的战略。除非美国在其拉美战略上投入更多资金,否则该地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仍将得不到回答。
早在2014年美俄关系急剧恶化之前,网络监管就已成为美俄关系症结所在。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从未与俄罗斯持相同态度。对网络威胁本质的不同看法不断产生冲突。
8月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这是拜登就职以来两国总统的首次会晤。访问期间,美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总额为1.175亿美元的支持。泽连斯基此行虽然在形象上意义重大,但并没有达到乌克兰的预期。
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出所有军队,中东地区对美国是否会从伊拉克和叙利亚撤军深感担忧。与阿富汗类似,伊拉克民众也担心着自己的未卜前途。在伊拉克,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多重性,美国撤军或引发更加混乱的局面。人们担心,如果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伊朗或掌控该国,“伊斯兰国”也可能死灰复燃,甚至可能爆发内战。
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所说的那样,与中国展开大国竞争的目标不是彻底战胜一种生存威胁,而是“可控的战略竞争”。这将要求美国及其盟友避免把中国妖魔化。相反,他们应该将这种关系视为“合作对抗”,需要同时对描述的双方给予同等关注。
随着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巴基斯坦现在准备很大程度提高其对阿富汗的影响力,而印度肯定将失去其大部分的影响力。印度一直是美国支持的喀布尔政府的支持者。
如今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阿富汗,世界大国一直渴望能够利用阿富汗的资源。但是,再往北一点,另一个地区也是世界各个大国感兴趣的对象。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正在争夺对该地区的影响力。这个地区就是中亚。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成为时代终结的象征,给美国已步入死胡同的政策,即在没有民主的地方强推民主,画上句号。拜登竭力重拾“民主—专制”对立,是为了将秉持该理念的西方国家团结起来,共同防御。西方的防御式团结将以最自由进步的口号为基础来推进。
随着中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崛起,美国主宰全球的单极时代似乎正在远去。由于西方采取军事冒险主义和掠夺性资本主义,中国得以慢慢将受害国家转变成盟友,扩大其地缘政治足迹。
本文基于最近对两名高级塔利班官员的采访写成。阿富汗在过去20年中不断发展,塔利班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似乎很清楚,如果他们采取旧的发展方式,将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投资和承认。接受采访的两位塔利班官员对中国持积极看法,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可靠的地区大国,可以在政治上以及通过发展援助确保阿富汗的未来。
德国可能是官方发展援助最慷慨的提供者之一,但其国际合作和更广泛的外交政策架构正在削弱其努力。下一届德国政府将需要一个清晰的愿景和政治资本来重组德国国际合作,真正推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华盛顿和欧洲各国仍有人继续反对拜登政府与德国就“北溪-2”天然气管道解除制裁达成的协议。尽管存在冲突,但拜登政府承认这条管道是现实的,这一决定具有战略意义。拜登的选择是为塑造未来,不仅是与俄罗斯,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与中国的对抗框架。拜登的决定是现实的。
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的二十年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四架飞机决定了这二十年的国际政治、情报、经济,当然还有西方的政策。如今,随着美军从阿富汗撤出,全世界都在反思,付出成千上万生命、数百万难民和数十亿美元预算这样大的牺牲是否值得,更重要的是,反恐战争是否起到了让国际恐怖主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作用。
拜登的战略转向焦点是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子与影响。这样一来可能会对东盟的团结以及作为地区和平与安全中间人的核心作用产生较大压力。反过来,如果东盟因超级大国对立竞争而分歧多于团结,那么地区邻国关系很可能趋于不稳。
总的来说,哈里斯访问东南亚标志着拜登政府采取了一次及时的安抚策略,它决心组建一个“志同道合”的国家联盟,以遏制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美军撤出阿富汗是必然的,但撤军的混乱局面堪称一场灾难。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未能与盟友协商,因此与欧洲产生了新的裂痕。但这一跨大西洋裂痕将被弥合,因为每一方都对修复损害感兴趣。阿富汗的溃退表明,欧洲在安全领域几乎不存在独立的战略参与者。因此,欧盟需要发展其战略自主权和功能齐全的共同庇护制度。
美国入侵阿富汗20年后,现任总统拜登结束了在阿富汗的长期战争并终结了一个旨在重塑其他国家的重大军事行动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干预主义的国家建设政策走向了消亡。
显示 5195 条中的 881 到 900 条结果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人气旺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
山东港口青岛港:面向上合组织国家货物吞吐量和航线实现“双增长”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