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新冠疫情封锁措施短期来看是否令企业感到灰心,中国仍然掌控着全球供应链的底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不过,中国经济很快复苏。到了2021年下半年,受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疲软的拖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预计202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乏力,需要加强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以促进2022年的整体增长。
中国3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5%,而202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0.9%。相比之下,美国3月份的年通胀率为8.5%,是198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瑞士工业巨头ABB集团董事长彼得·博塞尔日前在参加“圣加仑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看好中国经济前景,ABB的电气化、自动化和机器人业务在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外资,是观察一国经济发展活力的窗口。今年一季度,中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也给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造成困扰和冲击。
为护稳经济大盘,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减税降费等政策积极发挥宏观调节作用,护稳经济大盘。人民网推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护稳经济大盘”系列报道,聚焦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如何发力见效,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探讨可能支持或阻碍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因素。本文使用三阶段框架来分析生产和使用创新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输入动员阶段,研发阶段,输出实现阶段。
谁是世界制造工厂?谁是大多数国家主要贸易伙伴?谁是全球供应链中最重要环节的出口商?谁是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当今世界上谁的经济规模最大?20年前,中国仍被列为“贫穷发展中国家”,当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美国”。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奇迹般地以平均4倍于美国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一个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大规模涌入中国。现在,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中国正在大力投资本国科技领域,开发自己的高科技产品。中国还在积极发展本国金融体系。
中国正在许多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让我们回顾历史,看看中国是如何度过此前诸多经济挑战。
中国即将迎来一场革命,数十个城市将开始在机器人、云计算和自动化方面取得突破。中国的战略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大判断,即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将成为世界创新中心。这种向本土技术的调整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地理布局。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开局总体平稳。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外贸之“稳”,折射出中国经济之“韧”。
中国经济在2021年的表现依然出彩,在新冠疫情继续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然而,要在2022年维持这样的增长,就需要作出一些取舍。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21日表示,美联储准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遏制通胀,即使这意味着加息幅度大于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上周的加息幅度)。通过发出许多信号,鲍威尔几乎确保了美元将对人民币升值。这可能大大有助于中国政府保住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货物进出口总额62044亿元,同比增长13.3%。权威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开门稳”,更创下了“开门红”。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
为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速,中国将建设更多城市群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中国经济在2021年表现相对较好,这要归功于其不受新冠疫情影响和非常强劲的外部需求。事实上,由于2021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为4%,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速超过了8%。不过,这种相当积极的总体趋势掩盖了一些重要事实。
显示 1261 条中的 421 到 440 条结果
上合学子共赴文化交流之旅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