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加入为发展“一带一路”提供了巨大驱动力,这也有助于中国通过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维护其在欧盟的利益。欧盟国家正在改变它们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一带一路”正在欧盟引起“多普勒效应”。
过去经常有人说,中国喜欢对欧盟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但在这个复杂的新时期,情况可能第一次发生了逆转,现在在与欧洲的关系上,中国正被欧洲分而治之。
中国是欧盟的战略伙伴,欧盟愿尽力并尽可能协调立场,继而开拓与中国的合作机会。
未来几个月,中欧关系可能停滞不前。然而,中美就贸易战“停火”进行的谈判可能会失败,这可能会促进中美在欧洲的竞争关系。
2018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了第三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继2003年和2014年之后,再次发表对欧盟政策文件。新文件包含了可观的合作机制和对话清单,包括太空和海洋等新领域。该文件在一些问题上措辞更加强硬。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欧洲中国智库网络的报告《欧中关系中的政治价值观》。报告强调了欧洲内部在捍卫与中国关系中的政治价值观方面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欧盟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新战略是欧洲首次尝试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回应。它提出了一种欧洲的连通模式,以及为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原则建立国际支持的蓝图,使欧洲能够帮助制定全球市场规则。
随着中欧、欧日峰会达成历史性协议,欧盟正在慢慢加强与东方盟友的关系。然而,从长期来看,欧盟和日本达成的协议将比另一场试图与中国找到共同点的错综复杂的尝试更为重要。如果欧盟正在寻找一个合作伙伴来应对当前的全球逆风,那么欧盟与日本的关系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16+1合作’是跨区域务实合作的‘孵化器’,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中欧关系均衡发展。”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11月在布达佩斯出席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的重要论断。
为了为自信的德国和欧洲政策发展战略,应该系统性考虑中国当前的全球政治方法。基于中国的“互联政治”的特征,德国和欧盟可以规划出远远超越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选项。
国家主席习近平8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奥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参加。
王毅表示,我们始终重视欧洲,支持欧洲一体化,看好欧洲发展前景,愿意同欧洲携手合作,为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2018年开年,中欧关系呈现新气象:法国总统马克龙、北欧和波罗的海七国议长、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已经或即将访华,“中欧旅游年”在威尼斯开幕,“一带一路”项目落户比利时泽布吕赫港……
2018年开年,中欧关系呈现新气象:法国总统马克龙、北欧和波罗的海七国议长、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已经或即将访华,“中欧旅游年”在威尼斯开幕,“一带一路”项目落户比利时泽布吕赫港……
自2009年欧洲理事会首次就对外关系进行权力审计以来,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提升。这已经不只是关于大量贸易顺差的问题,还涉及服务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投资、借贷和金融权力。
在当前国际及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中国与欧盟(包括其前身欧共体)关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正进入一个结构性变化的时期。结构性变化是指在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内容和相互比例发生变化,引起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体结构出现变化。
“一带一路”增强了中国在欧洲邻国及中东和北非等符合欧洲利益的重要地区的影响力。因此,该倡议也应成为欧盟-中国在第三市场(包括中亚、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合作的平台。中国也可以利用欧洲国家有关这些地区的知识和经验。
目前,中欧之间几个双边会晤机制和多边会议保证了领导人之间的常来常往。例如,「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德总理年度会晤等。中欧关系已经形成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三大支柱,各领域交流都已覆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也已经形成。
本文对中国和欧盟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是否已准备好发挥引领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称,开展实际行动有助于巩固双方在全球贸易和投资界的公信力。不过,意愿与实际能力之间是有区别的。人们或许对欧盟发挥领导力的能力没有太多的争议,但欧盟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
过去13年来,欧盟已经连续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另据德方统计,2016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即使英国启动脱欧进程,中欧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中德经贸关系的战略紧密性更是难以撼动。
显示 85 条中的 61 到 8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