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北京发布《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8~2019)》。
欧盟应与中国建立更紧密联系。这将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内部协调其对华方针,并确定优先的行动和方法清单。与此同时,在世贸组织作为国际贸易总体组织框架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现在是时候考虑一下中欧经济贸易协定了。这并非要进行谈判,而是要启动分析工作和双方专家之间的交流。
中欧经济和外交关系的成熟并没有自动促使两国建立友好关系。过去几年,布鲁塞尔对北京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日益感到不安,尤其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提出后。欧盟委员会3月份发布了 “欧中战略展望”,将北京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经济竞争者,以及合作和谈判伙伴。
中欧关系暨中捷建交70周年研讨会日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中捷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欧和中捷关系发展。
在战略公开信中,欧盟称中国“是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经济竞争者,也是推动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统竞争对手”。的确,意中签署谅解备忘录引起了激烈的批评,但从长远来看,它使意大利在充当对话伙伴方面占上风。意大利是否会担任这一角色还有待观察。
中国和欧洲正面临着类似的全球挑战: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单边主义。全球稳定和国际秩序正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威胁。在共同的全球威胁下,中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中国真诚希望欧洲保持强大、向前发展、和平稳定。中国人从未将欧洲视为一种威胁。
意大利的加入为发展“一带一路”提供了巨大驱动力,这也有助于中国通过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维护其在欧盟的利益。欧盟国家正在改变它们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一带一路”正在欧盟引起“多普勒效应”。
过去经常有人说,中国喜欢对欧盟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但在这个复杂的新时期,情况可能第一次发生了逆转,现在在与欧洲的关系上,中国正被欧洲分而治之。
中国是欧盟的战略伙伴,欧盟愿尽力并尽可能协调立场,继而开拓与中国的合作机会。
未来几个月,中欧关系可能停滞不前。然而,中美就贸易战“停火”进行的谈判可能会失败,这可能会促进中美在欧洲的竞争关系。
2018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了第三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继2003年和2014年之后,再次发表对欧盟政策文件。新文件包含了可观的合作机制和对话清单,包括太空和海洋等新领域。该文件在一些问题上措辞更加强硬。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欧洲中国智库网络的报告《欧中关系中的政治价值观》。报告强调了欧洲内部在捍卫与中国关系中的政治价值观方面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欧盟连接欧洲和亚洲的新战略是欧洲首次尝试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回应。它提出了一种欧洲的连通模式,以及为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原则建立国际支持的蓝图,使欧洲能够帮助制定全球市场规则。
随着中欧、欧日峰会达成历史性协议,欧盟正在慢慢加强与东方盟友的关系。然而,从长期来看,欧盟和日本达成的协议将比另一场试图与中国找到共同点的错综复杂的尝试更为重要。如果欧盟正在寻找一个合作伙伴来应对当前的全球逆风,那么欧盟与日本的关系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16+1合作’是跨区域务实合作的‘孵化器’,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中欧关系均衡发展。”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11月在布达佩斯出席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的重要论断。
为了为自信的德国和欧洲政策发展战略,应该系统性考虑中国当前的全球政治方法。基于中国的“互联政治”的特征,德国和欧盟可以规划出远远超越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选项。
国家主席习近平8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奥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参加。
王毅表示,我们始终重视欧洲,支持欧洲一体化,看好欧洲发展前景,愿意同欧洲携手合作,为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2018年开年,中欧关系呈现新气象:法国总统马克龙、北欧和波罗的海七国议长、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已经或即将访华,“中欧旅游年”在威尼斯开幕,“一带一路”项目落户比利时泽布吕赫港……
2018年开年,中欧关系呈现新气象:法国总统马克龙、北欧和波罗的海七国议长、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已经或即将访华,“中欧旅游年”在威尼斯开幕,“一带一路”项目落户比利时泽布吕赫港……
显示 91 条中的 61 到 8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