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欧洲理事会首次就对外关系进行权力审计以来,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提升。这已经不只是关于大量贸易顺差的问题,还涉及服务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投资、借贷和金融权力。
在当前国际及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中国与欧盟(包括其前身欧共体)关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正进入一个结构性变化的时期。结构性变化是指在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内容和相互比例发生变化,引起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体结构出现变化。
“一带一路”增强了中国在欧洲邻国及中东和北非等符合欧洲利益的重要地区的影响力。因此,该倡议也应成为欧盟-中国在第三市场(包括中亚、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合作的平台。中国也可以利用欧洲国家有关这些地区的知识和经验。
目前,中欧之间几个双边会晤机制和多边会议保证了领导人之间的常来常往。例如,「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德总理年度会晤等。中欧关系已经形成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三大支柱,各领域交流都已覆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也已经形成。
本文对中国和欧盟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是否已准备好发挥引领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称,开展实际行动有助于巩固双方在全球贸易和投资界的公信力。不过,意愿与实际能力之间是有区别的。人们或许对欧盟发挥领导力的能力没有太多的争议,但欧盟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
过去13年来,欧盟已经连续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另据德方统计,2016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即使英国启动脱欧进程,中欧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中德经贸关系的战略紧密性更是难以撼动。
近来,欧洲成为了国际政治关注的焦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的首次欧洲之行中,表现出与欧洲盟友诸多的不协调:既没能在安全问题上就北约集体防卫做出承诺,且仍揪着军费分摊问题不放,拒绝对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表态,还在经贸问题上继续指责德国“坏事做尽”。欧洲对特朗普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失望至极,以至于历来比较克制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发出了“盟友不再可靠、必须自力更生”的高调言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赴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会晤前夕,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杨燕怡大使发表题为《坚守开放包容,促进合作共赢》的文章,高度评价中欧关系。
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往往把对一国关系的把握放置在该地区的大背景中统筹规划。例如通过定期合作论坛,中国已经与太平洋小岛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非洲、阿拉伯国家等建立起发展伙伴关系。对中国而言,地区一体化有利于减少不确定性和结构性矛盾,降低外交成本。寻求地区乃至全球的互联互通也有利于中国国内的发展。北京的这一思维已根深蒂固。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对外战略的转型。认真梳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分析双方关系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既对中国处理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具有战略参考价值,也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有重要意义。
显示 91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