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对于中共为何能在20世纪上半叶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又在下半叶以来有力推动中国走向全面复兴,国内外有很多讨论。
曾长年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全球化,已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疫情时期,2020年春季的封锁规定和边境关闭措施切断了全球分工,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年。生产和采购过度专业化造成的依赖性,也为从根本上思考世界经济提供了额外理由。
世界能否找到一条出路,消除分散的国家和地区偏好与日益迫切的集体行动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气候已成为它的试验场。结果最终将表明重建经济归属感和管理全球公域的双重议程是否可以调和。需要时间来得知答案。旧的全球化正在消亡,但新的全球化尚未诞生。
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将步入多元消费时代,在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有望成为全球新经济增长的引领者,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新选择和新起步。
文章说,鼓吹“安全”威胁的言论往往忽略经贸往来的复杂性和共赢性质,倾向“毒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大国关系中,其制造的紧张局势可以从经济领域迅速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而产生意识形态甚至武力对抗的威胁。
一些评论人士称,由于过去5年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突然停止,以及全球供应链活动中断,全球化被“终结”了。然而,事实是,对于参与商品、服务、技术和金融流通的公司和投资者来说,全球化并没有消亡。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贸易和全球化的进程是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如何应对危机所决定的。历史表明,很多危机最终带来了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全球化。历史力量将推动疫情结束后的再全球化。
认识欧洲的不平等问题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不平等问题在欧洲的观念及其政治和社会实践。二是将不平等问题作为一个观察欧洲变化的视角,包括政治和政策变化。
世界迟早将出现并确立新的全球化模式,与本世纪初的旧全球化模式相去甚远,但具备同样的方向和类似的本质特征。
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随着参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从一个“搭便车”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反哺者,在全球治理中逐渐由旁观者、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引领者,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努力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
2020年,TCL(集团)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围绕新发展格局,突破贸易壁垒,依托全球化布局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高端科技产业增长新动能,实现智能电视销量逆势增长。
一些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质疑日益高涨,但从许多方面看,全球化与技术一样,是价值中立的。全球化的问题更多是由糟糕的治理方式导致的。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一直无法恢复到之前的上升趋势。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全球贸易带来沉重打击,而且这刺激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贸易实行新的政策限制。这使得专家们宣布全球化正在退化。作者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全球化不是在退化,而是在演变。
作者认为,全球化已经结束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特朗普总统任期破坏了全球化的信誉。此外,全球化并没有依照美国模式在政治上改变世界。大量证据表明“民主国家”的繁荣已经停止,并且正在逆转。未来世界将出现两种彼此竞争的政府模式:拉平模式和利维坦模式。
贸易自由化的现有平台——WTO、区域贸易集团和其他特惠贸易协定(PTA)——有其弱点。但是,放弃支撑当前贸易体制的机构将是极其不明智的,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伴随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之时。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境人流物流都造成巨大冲击。
站在岁末年初的节点,回顾跌宕起伏的2020年——新华丝路按全球智库区域分布,通过大数据总结分析亚太、欧洲、美洲、非洲等各大洲的全年“热词”。本文将聚焦2020年的国内智库如何坚持“智慧引领转型”的高端定位,搭建多层次的“智见”矩阵。
作者认为,辉瑞公司和新冠肺炎疫苗是最近最能够体现全球化益处的例子。疫苗的每一个部分——从企业领导、投资、研究和开发到生产和分销——都依赖于全球化。疫苗研发遵循了医学界长期以来的全球合作模式,疫苗生产将利用全球供应链和跨国生产能力,疫苗配送将利用庞大的“冷链”配送网络,向世界各地运送疫苗。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刚刚签订不久,中国就表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上述选择表明,中国倾向于加入区域大型自由贸易协定。现明确的是,全球化的确是中国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任何有关中国经济与多边贸易体系脱钩的言论至少可以说是不现实的。
11月21日下午,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第六场平行研讨会上,多位中外嘉宾围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主题进行交流。
显示 360 条中的 141 到 16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