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有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拉务实合作增加了拉美果农的收入,也丰富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为双方的万千家庭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孟加拉国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员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一站,通过杨代军等“土专家”接力服务,一套为当地量身定制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被越来越多农民接受。
10年来,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农业务实合作,硕果累累。
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杂交水稻种植户喜迎丰年;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来自中国的“小豆子”正在提供“大营养”;在尼日利亚卡诺州,中国和当地科研人员并肩作战,抗击荒漠化,打造“绿色长城”。
近些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20余名“土专家”一批又一批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帮助当地粮食生产。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近10年,南农携手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共同建成一个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为非洲减贫事业贡献独具特色的“南农智慧”。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建立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一路向西,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1日,2023年“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发表题为《扎实做好金融支持 服务“一带一路”农业高质量合作》致辞,围绕面向“三农”、促进国际农业合作等,分享农业银行实践与经验。
以“扩大‘一带一路’农业利益的汇合点”为主题的2023“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9月21日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以农业出海项目和农业贸易金融为抓手,积极开展跨境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努力提升跨境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扎实做好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相关工作。
21日,2023“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论坛实践探索环节发言时表示,伊利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既要“走出去”也要“走进去”。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水平持续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蓬勃发展,在农业投资、贸易、技术、政策、人才交流等方面共建共享,成果丰硕。
为构建海内外农业政策对接平台,更深层次拓展农业经贸合作,在农业农村部、新华社指导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应运而生。首届论坛将于2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银行将作为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与中外嘉宾一道参与论坛议程。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和肯尼亚埃格顿大学9月18日在肯尼亚纳库鲁郡联合举办为期一周的中非农业发展和减贫示范村番茄生产培训班。
以“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9月19日在“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启幕,为期5天。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由农业农村部、新华社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农业银行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21日在北京举行。
9月16日,第七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将中国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与乌干达实际相结合,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和分享新理念。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连续承担五期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有力促进了布隆迪水稻、畜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显示 632 条中的 101 到 12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