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是促进采用插电式电动汽车最常见的政策手段之一。最近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插电式电动汽车补贴在减少尾气排放方面的成本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2010年至2017年主要插电式电动汽车市场,包括中国、美国和9个欧洲国家,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再生氢可以显著加快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增加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能性。可再生氢为中国提供显著优势,可帮助北京实现气候和污染目标,同时避免对进口燃料的更多依赖。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美国于2021年1月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似乎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合作的希望。然而,拜登政府面临的最大气候合作问题是国内的党派分歧。中国在疫情后的迅速经济复苏可能会影响其净零碳排放计划。
当下的新能源投资依然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审批时间过长,预期风险和收益仍不透明。另外,政府将气候政策用作实现其他政治目标的工具,这让事情变得更糟。为消除这些障碍,政府需要更加坚定,积极促进清洁能源领域的私人投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加强减排目标的措施以及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的经济影响,为韩国提出政策建议。
2021年,澳大利亚人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有所加剧。60%的受调者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且紧迫的问题。人们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即便这可能成本巨大。持这一观点的人较2020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另外,55%的受调者认为澳大利亚政府能源领域的主要优先事项应是减排。
加密货币的冬天已经来临。比特币的价格短短一个多月就已暴跌近50%,从6.4 万美元降至3.3 万美元。上周,中国下令禁止金融机构提供涉及这种数字货币的服务,加速了这一跌势。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旨在通过提高长期企业价值,鼓励企业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问题。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并鼓励企业行为向净零排放转变,填补资金短缺变得不可或缺。
本文总结了第36届能源建模论坛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经济调整成本规模和分布的见解。根据《巴黎协定》,各国自愿承诺减排以应对全球变暖。到2030年将导致全球经济损失约1%。然而,这些成本在不同地区分布并不均匀,向低碳经济转型对化石燃料出口国的不利影响最大。
拜登最近巩固了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作为重要全球峰会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目标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2005年排放量的50%,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更大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在经济的每个部门进行一系列系统层面变革。但存在一个问题。美国政府忽略了气候危机一个核心驱动因素: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办法。
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是由17种化学元素(钪、钇和镧系元素中的15种元素)组成,其独特的特性使其成为现代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稀土元素经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但是每种稀土元素都有各自的特性,具有特定的用途和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85%以上的稀土来自中国。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虽然印尼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当地学者认为政府在减排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加强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可成双边合作的重要方向。
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意愿和行动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举足轻重。据报道,印度目前也在考虑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计划,并预计将在今年底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作出正式表态。
尽管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中国对煤炭的依赖度仍将很高,但其煤炭消费的转折点可能会在今年到来。中国在2020年仍新增约38.4吉瓦的煤电装机容量。但中国国家能源局表示,2021年该国煤炭消费比重将下降到56%以下。中国很清楚,气候变化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中国不大幅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无从谈起。中国的承诺让许多观察家感到惊讶。尽管如此,这一承诺的政策制定趋势并不难认识,即中国开始越发关注经济发展质量。质量意味着提升价值链,增强本土创新与建设生态文明。
美国总统拜登在“世界地球日”气候峰会上重申美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的领导地位,承诺大幅减少美国碳排放,并鼓励其他主要排放国做出雄心勃勃的承诺。美国的气候政策终于走上正轨。然而,此次峰会仍留下一些重要的、挥之不去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拜登计划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为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C以下,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范围内应对燃煤发电。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停止新建燃煤电厂,并发起一项新的全球倡议,到2035年关闭1000吉瓦的燃煤电厂。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已作出郑重减排承诺,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中美将携手应对全球变暖。北京官方承担了切实降低温室效应的义务。这对俄罗斯而言是好事,因为中方承诺扩大天然气进口,包括液化天然气——这几乎算得上是最“绿色”的燃料。
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难以减少的工业部门,氢被视为一种降低碳排放手段。氢可以作为一种能源储存媒介,也可以在停止化石燃料进口导致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退路。政策制定者必须解决用低碳氢取代碳密集型氢的需求,以实现碳排放难以减少部门的脱碳目标。
显示 239 条中的 141 到 1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