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以来,宿州市埇桥区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法治文化与公共设施相融合,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埇桥特色的“普法+休闲娱乐”法治文化阵地。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妥善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居民们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显著提升。
2020年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安徽宿州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首创首成”目标。
近几年来,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按照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思路,坚持“始于颜值、精于细节”的导向,坚持“内外兼修”,改造“里子”、扮靓“面子”,实现城市华丽“蝶变”,全面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面貌和品位,给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税务部门认真落实落细国家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渡难关、促发展,让企业纳税不再成为负担,做企业发展的暖心人。
近日,不少市民发现,宿城街头多了一些“菜篮子保障供应车”。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买到放心平价蔬菜,埇桥区菜篮子保障项目将蔬菜直销车开进了社区,开进了市民家门口。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八张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壮大莴笋种植、西瓜育苗等产业,实现种植农户增收。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褚兰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土壤、气候条件较好的包庄村区域,发展种植特色“水果萝卜”,使萝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委、区政府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步伐,为埇桥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街道按照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求,以马梨园村为起点,倡导美丽庭院建设,突出垃圾污水治理、街道庭院改造、绿化美化提升,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围绕“五清一改”工作内容,整村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努力创建天更蓝、水更清、田园更整洁、村庄更美丽的农民幸福家园。
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浦发银行合肥分行组织青年志愿者前往宿州市埇桥区永镇乡关湖村小学开展主题为“教育扶贫 筑梦未来”的志愿者活动。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以区委组织部牵头,人民银行负责指导,农商银行、徽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各司其职,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各尽所能,构建网格化全覆盖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积极探索推进金融服务“送到家”工作。
近年来,埇桥区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优质水稻、小麦、黄桃、山药、苗圃、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实行“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模式,进一步扩大产业链,助推“一村一品”的加快形成,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根基,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人才助推精准扶贫新路径,引导各类人才参与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如何在疫情防控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宿州市埇桥区委组织部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迎难而上,多策并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近日,西瓜陆续上市,作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最大的西瓜集中销售点,灰古镇八张村蔬乐园瓜菜产业化联合体抽调了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到岗清理现场卫生、指挥车辆,为前来的瓜农、客商提供便捷服务。
精准脱贫进入攻坚期,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各地积极探索,注重因地制宜,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80后”夫妻李想和王伟,一直与土地打交道,以种花、卖花为生。2013年,在广州打工的夫妻俩回到家乡埇桥区十里村,搭起大棚种植多肉植物,创办了“花语轩”花房,通过网络销售多肉植物。2015年他们把多肉植物实体店开到市区,建设了两三百平米的销售基地。2019年,他们已经拥有了占地10亩的5个大棚基地。
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聚焦脱贫攻坚兜底线,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防止致贫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春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按下国土绿化“快捷键”,全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造林15350亩,占省下达任务的205%。
显示 946 条中的 921 到 94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