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敦煌市不断挖掘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持续加大对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阳关等景区升级智慧旅游体验,通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不断推动敦煌文化对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敦煌文化IP,厚植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文章。
近日,敦煌市九色鹿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110余件精品文创陶瓷餐具,经兰州海关所属敦煌机场海关签发原产地证书后,从敦煌启运,顺利输往美国,这是敦煌文化类产品首次实现出口。
敦煌鸣沙山,夜幕降临时满山灯光熠熠、人海茫茫。40多名中拉青年走进沙山,聆听万人星空演唱会。欢腾的歌声响彻耳畔,唤醒静谧的沙漠,点燃中拉青年的青春热情。
2024中拉青年发展论坛暨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9月21日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青年代表同中国青年学者、青年企业家等近70人共聚一堂,围绕“加强文明互鉴,携手共同发展”主题,开展对话交流。
9月21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来自全球50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800余名中外嘉宾共聚古丝路“文明枢纽”,绵延丝路情谊,深化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
7月8日至10日,“‘敦煌写经的传承与启新’——林涛书法作品展”将在香港铜锣湾金朝阳中心举行。
“这是一片历史与艺术的沃土。”即将结束在敦煌的行程时,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巴巴加纳·瓦基勒说,他在敦煌看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国与世界已有数千年的交往,古代丝绸之路非常重要,尼日利亚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期待未来更多的合作。
“丝路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驻华使节对话会7日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22国30名驻华使节和高级别外交官和中国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就“丝路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共同探讨。
13日晚,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的“跨越时空的遇见——中国传统服饰国际时尚传播展演”之敦煌复原服饰展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上演,百余名中法嘉宾共同见证了一场跨时空之旅。
“冬天到敦煌旅游,还可以多看四个洞窟,体验感特别好。”在敦煌莫高窟前,来自吉林的游客姜宛辰说,冬天淡季人少,感受更深刻一点,这里天气也不太冷,比东北暖和。
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由土库曼斯坦担任主宾国。文化和旅游部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本届敦煌文博会相关情况。
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从天水到兰州,从武威到张掖,再从玉门到敦煌,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在这里停留了8天,寻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都护西域骑都尉”,这枚记载有官职的汉代简牍见证了近2100年前,西汉中央政权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历史。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敦煌与故宫对话:飞越文化二千年”音乐会暨文化讲座21日在香港戏曲中心举行。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的约六万件文物将“重现”在人们面前。
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获悉,10月20日起,该院将推出“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在传统参观路线的基础上,游客可借助手持终端,体验3个洞窟的虚拟飞天场景、2个虚拟全景洞窟、9身不同朝代的飞天集锦以及2部有关文物保护和文物数字化的影片。
今年1月以来,甘肃省不少古丝绸之路节点旅游城市喜迎旅游开门红。敦煌市地处丝路要塞,文旅资源富集,仅世界文化遗产(点)就有3处。敦煌各大景区今年1月累计接待游客62785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82.37%。
一只兔子两只耳,三只兔子几只耳?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给出另类答案: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形成了“三兔共耳”的独特造型,乍一看就是,三只兔子三只耳。
近日,一列装有5车石棉的班列从敦煌发出,经连云港“出海”至印尼雅加达。这是苏陇(甘肃)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兰州分公司联合开发的新业务,首次打通敦煌-连云港-雅加达海铁联运通道,为中西部地区提供“门到港”全程物流服务。
敦煌水果持续拓宽出口“朋友圈”。
显示 43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石家庄国际陆港一季度开行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39%
智绘中国·世遗镜鉴|良渚遗址:科技照亮文明之光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