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欢乐春节”——“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走进乌兰巴托活动23日在蒙古国正式开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12月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地时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2月5日表示,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真诚希望各国人民一起欢度“春节时刻”、分享“春节快乐”。
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2011年至2020年的91篇论文数据,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势和动态。
5月30日,第23届阿尔及利亚国际旅游展在阿尔及尔开幕。
11日,“国风秦韵-陕西非遗精品展”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近百件来自中国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吸引俄罗斯文旅界人士和民众参观。
作为“欢乐春节芬兰行”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7日在芬兰第二大城市坦佩雷的坦佩雷文化会议中心举行。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解说拿手技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非遗传承之美”中柬文创文化展暨中柬非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开幕式、2024中柬大学生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启动仪式于21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该系列活动由广西文旅厅、广西日报社、柳州博物馆、柬华理事总会、华商日报社等联合主办。
近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咸阳市泾渭茯茶园成功入选。
中国白酒源远流长,汾酒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人们一提起山西就会想到老陈醋。山西老陈醋以高粱、豌豆、大麦、谷糠、麸皮为原料,以含有多种微生物菌种的红心大曲作酵母,历经“蒸、酵、熏、淋、陈”工序的精心酿造,再经过一年冬捞冰、夏伏晒的陈酿,方能称为山西老陈醋。
山西传统面食刀削面又称“飞刀削面”,是以刀削方法制成的一种面食,相传始于元代。2008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发掘、守护、传承好陕北文化资源,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生根开花、赓续发展、传承升华,9月15日至16日,“鼓舞新时代 唱响新安塞”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将在安塞区迎来总决赛。
为庆祝中国和荷兰建交50周年,中国南京市作为特邀城市参加了27日晚在荷兰西北部小镇羊角村举办的百年非遗节日“贡多拉之夜”,以“南京船”为载体,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2022台北观光博览会19日在台北世贸一馆开幕。大陆旅游展区内,来自广西的独弦琴、精美的绣球和壮族织锦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西安鼓乐始于汉,盛于唐,至今已1300余年,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记者22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12月16日,为期一周的2022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拉开帷幕,各地非遗面食精彩亮相,开启一场美食与文化的融合“盛宴”。
显示 72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