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水安全的重要性和每个中亚国家的优先事项,建议如何通过共同批准的关于水及其相关能源、粮食和气候影响的框架协调国家利益。淡水资源是区域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亚国家尽可能恢复咸海并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灾害的动机。
美国总统乔·拜登上任第一天就签署一项行政命令,要求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美国新任命的气候特使约翰·克里也一直在走访各国领导人,这突显出拜登政府在外交政策优先事项中对气候的重视。随着美国重新参与国际气候外交,以及中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设定的一系列长期净零排放目标,气候政治正处在乐观时刻。
长期以来,北京一直在建造新的长城——“绿色长城”。在一个真正不乏大胆项目的国家,这是最大、最雄心勃勃的大型项目。“绿色长城”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林计划。“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的另一个名字——由三条新种植的森林带组成。它们的面积加起来就像德国的面积一样大。
美国近期发布的《2021年度威胁评估》指出,极端天气、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是目前全球粮食威胁程度高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类分析通常没有讨论或甚至没有提到农业虫害或植物疾病造成的作物损失,其中许多与气候变量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绿色技术的发展和政治动力,世界终于有机会扭转其未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局面。现在需要确保气候行动的设计方式能够改善社会平等。政策解决方案是存在的,但需要适当辩论和谨慎执行。
乔·拜登当上美国总统将是实现讨论已久的一种全球变暖应对手段——组建一个气候俱乐部——的机会。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它们必须走到一起减少国内排放,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税。这将会激励所有国家削减本国的排放。
为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C以下,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范围内应对燃煤发电。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停止新建燃煤电厂,并发起一项新的全球倡议,到2035年关闭1000吉瓦的燃煤电厂。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被描述为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影响全球约60%人口,在促进互联互通、经济增长和“双赢伙伴关系”的同时,该项目面临关于其更广泛影响的不利评估,特别是在环境领域。
福岛事故发生后,日本方面一直将核废水存储在储罐中。由于蓄水能力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耗尽,日本决定将处理过的核废水排入海洋。这一决定引起了激烈争论。尽管日本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一些专家声称废水不会对海洋造成伤害,但人们有充分理由担心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
亚马逊地区目前的治理状况对全球管理气候变化的影响构成严峻威胁。随着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内的时间流逝,美国应该与巴西合作,让亚马逊地区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汇基地。
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决定将经过处理的核废水排入海洋。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TEPCO)坚称,排放的废水符合国际标准,该计划是安全的。尽管如此,该计划遭到了当地渔民、邻国和许多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
2020年标志着德国开始全面淘汰以煤为基础的电力生产和煤炭开采。德国逐步淘汰煤炭的方式可能代表了其他部门和其他国家产业转型过程的最佳实践模式。要遵守旨在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的欧洲绿色协议,逐步淘汰煤炭将不可避免。
中美将携手应对全球变暖。北京官方承担了切实降低温室效应的义务。这对俄罗斯而言是好事,因为中方承诺扩大天然气进口,包括液化天然气——这几乎算得上是最“绿色”的燃料。
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难以减少的工业部门,氢被视为一种降低碳排放手段。氢可以作为一种能源储存媒介,也可以在停止化石燃料进口导致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退路。政策制定者必须解决用低碳氢取代碳密集型氢的需求,以实现碳排放难以减少部门的脱碳目标。
制定低碳水泥标准,利用可交易的信用额度来限制水泥排放强度,能够鼓励相关方采用现有减排机会,同时有助于制定一条清晰的监管路线图,激励有关深度减排的长期投资。本文概述有效低碳水泥标准的设计考量,包括如何定义排放强度指标,设定基准严格程度,建立价格上限和信用额度下限,并解决泄漏风险和竞争力担忧。
为使欧盟实现其碳中和的雄心,需要通过低碳生产流程,提高材料效率和进行材料替代以及提高回收利用来减少原材料生产的排放。本文讨论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不同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可确保为所有这些减排措施提供持续的碳价激励,同时避免碳泄漏风险。
分析贸易自由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十分有必要。早期的经验结果表明,贸易对环境有利。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结果充其量是混合的,并且取决于许多因素。通过使用1987年至2016年印度企业的数据,本文研究了能源密集度与企业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
东南亚处于21世纪两大地缘政治挑战的中心:气候变化和中国崛起。随着该地区精英阶层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以及中美之间竞争加剧的影响,华盛顿有机会加强与东南亚接触,推进其更广泛地缘政治目标。
显然,气候议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主要焦点,会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太清楚的是,这个问题会如何嵌入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格局。俄罗斯各政党和政治家是如何界定气候变化的?俄罗斯公众是否有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需求?
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现实的挑战。中国碳排放总量巨大,而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需要经历“脱胎换骨”式技术产业及生活方式变革,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也是一个大工程,这个过程将带来大量创新与合作机遇。
显示 2236 条中的 1341 到 136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