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缅甸的财政赤字将高达GDP的8.1%。政变后,民众抗议导致经济几乎完全停滞。所有这些是否会让军政府改变做法仍不得而知,但缅甸经济必然深受重创,最终受伤最重的还是缅甸民众,而不是军政府及其亲信。
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正在变成吸引世界各地资本的磁石。通过宣布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正在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绿洲——一个仍然有望令资本获利的地方。
拜登政府把金融制裁作为对付敌人的外交政策工具,利害攸关的是美元的主导地位以及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无懈可击的领导地位。近10年来美国使用制裁激增,制裁成为两党罕见的共识。
当谈到有关新冠肺炎的“疫苗护照”时,并非每个人都那么积极。一些专家认为,疫苗接种速度很快,以至于“疫苗护照”仅会短时间有效。公民自由主义者和安全研究人员担心,政府可能会滥用数据,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一些公共卫生人士认为,“疫苗护照”是否有医学作用尚待观察。
中国与欧盟之间的长期关系被纳入大国之间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竞争中。除了合作,欧盟行动者对双边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加剧了竞争与对抗。合作领域包括中国参与欧盟内部连通性项目,特别是在运输和数字网络方面。本报告审查了这种合作并评估了其前景。
分析贸易自由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十分有必要。早期的经验结果表明,贸易对环境有利。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结果充其量是混合的,并且取决于许多因素。通过使用1987年至2016年印度企业的数据,本文研究了能源密集度与企业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
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正经历2015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多数专家认为,现阶段该地区冲突局势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升级情况,但今后一个时期,该地紧张形势难以缓解。
本文基于4个不同的数据集,分析了中国在德国的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这方面的潜在影响。
作者在可比较的框架中介绍了大数据领域不同数据源的应用领域和潜力,描述了大数据未来可能的潜力。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大数据将在许多应用领域中被使用,主要是对常规业务统计的补充。
疫情期间,欧洲因开放经济而受益匪浅,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了商品和服务。矛盾的是,欧洲一些政客认为对外国供应的依赖降低了自身经济的弹性,认为欧洲现在应该摆脱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本文认为,自给自足或经济开放程度较低是一个危险的政策方向。这将令欧洲的抵御力减弱,无力应对下一次紧急情况。
认识欧洲的不平等问题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不平等问题在欧洲的观念及其政治和社会实践。二是将不平等问题作为一个观察欧洲变化的视角,包括政治和政策变化。
在拜登任期内,中美地缘政治对抗可能呈现“休战”状态,主要原因与拜登政府在国内受到的政治压力有关。重视中国市场的信息技术和金融等领域的美国企业,以及民主党左翼人士都在对拜登政府施压,令其促进中美友好关系。另一方面,拜登或将重拾干预主义外交政策、令美俄关系持续恶化,这可能使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得到加强。
拜登政府表示没有准备好取消对进口自中国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与北京的贸易谈判持开放态度。俄专家认为,拜登政府此举是希望保留向中国经济施压的工具,但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发展。
本文重点研究了地方政府在促进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将危机中突出的问题转变为可持续复苏和社会包容的机会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如何改善政策环境以及地方层面可用的金融工具范围。地方政府的挑战比国家层面的挑战要大,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通常有限,吸引私人投资者的难度也更大。
缅甸政变对东盟的中心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重要的是,如果缅甸军政府代表出席会议,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政府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国内压力,从而避开东盟的各种峰会。如果长期的内部冲突使缅甸陷入失效状态,美国、印度等国就会通过“代理人”进行争斗,而难民则将蜂拥而至邻国避难,那就更糟了。
尽管中欧投资协定的目的是改善中欧关系,但随着欧盟试图在价值观与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欧盟批准该协议的过程最终将导致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并创造新的贸易壁垒。从这个角度来看,宣布中欧投资协定对中国而言是胜利还为时过早。
中美两国需要走到一起,为可持续、和平世界制定一个共同愿景。事实上,随着两国关系在许多领域恶化,转变两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这一挑战之大,足以超越所有其他分歧。除应对气候变化,两国另一个共同追求应该是太空探索。
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和地方层面,银行业监管框架都得到了全面改革,包括建立了新的流动性管理规则,提高了资本要求,以及广泛引入压力测试。2020年初新冠肺炎引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是这些措施接受的首次重大考验。迄今为止,尽管有史无前例的财政和货币措施的帮助,但银行系统已被证明具有韧性。
新冠疫苗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国际援助行动,目前中国正在向80多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这项行动对于全球遏制大流行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中国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从始至终的不懈努力和承诺,克服自身困难以满足全世界的迫切需求,中国的团结努力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股清流。
中国在斯里兰卡存在感的不断增加以及后者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使得这个印度洋岛国引发国际关注。具体来说,斯里兰卡的“一带一路”项目——汉班托塔港口开发项目——引起的争议和国际关注最大,尤其是在印度和西方国家。多个研究项目发现,对中国资金的普遍描述存在不少错误概念。
显示 5660 条中的 3581 到 3600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