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母亲新农场”是由中国湖南省妇联牵头,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氏种业公司推动的对非农业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培训与资源支持等方式,帮助非洲妇女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减贫与性别平等。
清晨,太阳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乍得哈杰尔-拉米斯省杜吉亚区的米代金村。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几台崭新的收割机犹如小船驶入金色海洋,轰鸣声与农民的欢声笑语交织。
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水稻生殖隔离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昆明举办。
自1998年起,中国援几比农技专家组就扎根于巴法塔地区,迄今已派驻超过230名专家,他们在当地进行水稻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示范、组织水稻种植技术和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培训等。
大家好!认识一下,我是一颗水稻种子。考古学家说,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那时的中国浙江省上山村,原始上山人开始种植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米。
在位于科特迪瓦南部迪沃省的格格杜垦区,一片片新栽种的稻苗迎风舒展,种植户们三五成群地簇拥在几台崭新的农机周围,欣喜地交流着使用方法。
西非国家尼日利亚即将迎来水稻收割之际,在首都阿布贾近郊一个农场里,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李太龙头顶烈日在田间查看稻穗的长势。
自2015年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三期农业援助项目,通过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建立标准化稻田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等方式帮助斐济提高水稻产量。陈华早带领的6人专家团队于2023年7月抵达斐济,开始执行第三期项目。
三月的斐济正值雨季。连续数日的暴雨过后,中国专家陈华早急切地赶到田里查看水稻情况。
农业是布隆迪的支柱产业。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连续派遣6批高级农业专家组赴布隆迪开展援外任务。“援助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中布农业合作为布隆迪实现“人人有饭吃、家家有所蓄”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切实贡献。
1997年,格格杜垦区迎来了第一批中国农业技术合作组。作为中科两国建交后的首个成套农业项目,经过近30年、11期援非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格格杜垦区不仅是中科两国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更是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
12月15日下午,海南省中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万宁市后安镇人民政府举行基本农田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对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农业技术专家朗博阿萨拉玛来说,人生高光时刻来自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两次相遇。与袁老和杂交水稻技术之间的不解之缘,带给他“相信梦想的勇气”。
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马达加斯加自2007年开始与中国展开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中国专家扎根当地,带领团队寻求扩大粮食生产的良方。
2023年6月21日,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集中育秧基地,村民正在起秧准备栽插。
5月的马达加斯加正值金秋。在距离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里外的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65岁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正与当地农民们一起抢收本季的最后一批水稻。
中国企业向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捐赠杂交水稻种子仪式5月30日在巴首都伊斯兰堡举行。
在扎根马达加斯加的十几年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带领团队培训了数百名本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水稻种植户,平时在田间地头随时随地的农业技术指导数不胜数。
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西北约80公里,坐落着该国国家水稻培训中心。去年10月以来,3名中国农业专家先后来到这里,在占地20亩的田地里开展水稻种植试验。
今年开始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进一步促进柬埔寨大米出口。一些企业计划将大米加工成米粉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
显示 44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