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主角作用,更多地参与多边组织例如联合国维和组织的活动。与此同时,美国在衰落。面对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我们会重新回到两极世界吗?这个两极世界又有什么特点?与上个世纪冷战的两极格局又有何区别呢?
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如期在北京举行,并没有像去年一样推迟。这是一个信号:中国已经控制并战胜新冠疫情。虽然距离14亿人口完全获得免疫还有一段时间,但独立研制的疫苗非常充足。中国慷慨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也向一些欧盟国家提供。疫苗援助的影响力在巴尔干国家和非洲国家显现。
国际体系的未来已经很清楚:从美国的衰落或中国的崛起到欧盟可怕的政治崩溃。但是,全球化的前途及其修正的幅度、多边体系的未来以及假想中的多极化是否会实现也都至关重要。没有任何东西是板上钉钉的。在新的契机中,中国正做好准备在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技术基础架构中实现重大飞跃。
过去20年间,中国将经济增长与对科研的巨大投入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环境。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能力是其对世界最有力、也最具吸引力的贡献。
以为中国已过了制造业巅峰,这种想法既挥之不去,又误导害人。中国制造业事实上极具韧性,正如它持续增长和全球出口竞争力所证明的那样。中国制造业已经挺过了贸易战和关税战,基本上未受伤害,而且已开始未雨绸缪,从汽车到消费类电子产品为国家在各类产品制造领域保持长期领先做准备。
2020年,中国已崛起为全球主要强国。彭博社经济部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或许也将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政治角色。中国的崛起不过是已然开始并将在今后几十年加速的一个更宏大转变的组成部分。
从短期来看,限制中国获得一些美国关键技术的机会可能会带来影响,但这不太可能显著放缓中国的发展。中国将在未来十年部署的人力和财力规模意味着,不管美国是否采取行动,中国都很有可能在许多高科技行业占据支配地位。结论显而易见:下一届美国政府应该接受中国持续的经济和技术崛起。
西方对中国态度将日益强硬的担忧并未消失,而且这种强硬随时可能重新出现。鉴于中国巨大且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这些紧张关系对世界而言是一个重大的、令人烦恼的难题。此外,另一个重要经济强国美国未能有效地管理当前的危机无疑无助于这个形势。
仅仅40年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1900亿美元,20多年后,它便增至2万亿美元。这期间,中国的科研规模大幅增长。随后,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越美国。美国问与答网站写道,从那天起,“这种动能便一直促使中国向前,尽管美国千方百计极力拖延中国优势上升的脚步”。
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影响力,因为它提供而不是囤积救济物资,它把自己展示为可以提供更好模式的善意国家。因此,应对这一点才是西方的真正任务。如果所谓的西方还存在的话,它必须表明自由和民主确实能提供更好的生活。
由于在北极、非洲和印太地区变得更加活跃,中国已不可避免地在地缘政治层面上与北约交锋。为应对中国,北约内部需要更加协调和凝聚,同时开始转向东方。这不一定意味着北约要在亚洲建立永久性军事设施或派驻军事人员,但它会更加关注中国活动。这样做会让北约更加靠近亚洲。
对于欧洲而言,将华为从网络中剔除的直接成本可以忍受。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硬件设备,而是世界贸易体系的衰落。华为禁令背后的逻辑是分离和遏制。但是,中国占世界出口额的13%和世界市场总值的18%,且是亚洲的主要经济大国。因此,这种逻辑并不适用于西方与中国的整体经济关系。相反,西方需要一种承认中国性质的新贸易体制。
中国已成为全球强国,其军事实力日趋强大,外交影响力也达到了空前水平。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几乎不可能解决全球问题。对于中国崛起,那些必须对此做出回应的国家所出现的混乱,被解读为中国崛起的标志之一。
如果世界希望中国崛起及其战略方针与人们长期信赖的国际准则相符合,那么人们大概是在寻求中国调整其政策,特别是在中国利益与国际利益交叉的领域。中国政策的某些调整不应被视为中国的失败,也不应被视为西方的胜利。相反,这可能意味着一些重要的中国政策变得更有作用和更具建设性。
在人类的大多数历史中,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强国。直到工业革命后,西方人才有资格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中国闭关锁国,接连遭遇战争失败和内乱,彻底沦为了技术发展的旁观者。现在,中国又回来了。
中国以市场为导向且具有全球供应链工业基础的技术性崛起在世界历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一定会借此成为世界一流技术大国,但为中国提供了获取21世纪关键技术的确定性优势的可能性。这让西方国家十分焦虑,尤其是美国。
在12月份于伦敦召开的北约特别峰会上,北约首次把中国崛起列为挑战。但是,中国的崛起不会使中国成为北约的敌人。一方面,中国在欧洲的金融投资完全是由经济和技术合作驱动的,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在北约内部采用的对华方法的唯一目标是维持北约的统一。
目前,两大地缘政治发展趋势正在改变世界各国的战略评估。这两大发展趋势分别是中国日益彰显的国际力量,以及美国对欧洲、西太平洋地区和波斯湾地区的军事承诺的不确定性。文章指出,面对这两大地缘政治变化,印度需用超前的视野来预测全球战略格局的进一步变化。
中国和印度等国正努力寻求发展自己本土的自主技术基础。在过去30年,中国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成为制造业强国,并采取多种政策来开发和推广自己的技术。然而这样的成功并非没有招致批评。
中国崛起为全球经济强国,在贸易、工业化、技术和知识转移方面为非洲带来机遇,也可以为非洲提供负担得起的援助资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为非洲国家做出典范。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中国需要大量能源,这增大其对非洲自然资源的兴趣,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显示 88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