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技术、安全等问题上交锋不断,世界其他国家无从插手。现在或许是时候,欧盟和东盟携手规劝中美停止对抗,将目光投向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更为紧迫的时代问题。
在多年将影响力拱手让与中国后,美国总统乔·拜登承诺加大美国在亚洲的接触力度,不仅捐赠数以千万计的新冠疫苗,还加强军事承诺。但就太平洋地区经济而言,拜登一直陷入中立状态而无法自拔。
倘若美国为获得针对北京的临时战术优势而牺牲对外政策的核心成就,那将是一个错误和历史悲剧。
美国最强大的——也许是唯一持久和不对称的优势是其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的能力。尽管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无法复制这一成就。但糟糕的移民政策可能会使美国政府失去这一优势。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移民进行重大改革,美国将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
美国一直依赖优先考虑武力的政策,这种外交政策视角使中国得以形成了对其增长有利的小环境。战略竞争将中国和美国归类为对手,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进入21世纪,没有比中国崛起更大的变化。全球力量正在不可逆转地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尽管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做出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北京,但今天的中国无疑处于更好的位置来塑造环境和避免战争。
仅仅50年前,当北京在1971年10月25日夜里加入联合国时,中国还远不能与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竞争。今天,再也没有人怀疑,美国正面对一个新的“战略对手”,而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将成为21世纪的重大国际事件。
有人认为,美国战略重心从打击中东地区恐怖主义——以及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长期战争”——转向与中国竞争,导致对抗日益升级并可能爆发战争。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天然气和石油产量增加,使许多人认为,美国不再需要确保海湾和中东北非地区能源顺畅出口。本文作者认为有充分理由挑战这两个假设。
欧洲没有必要为了保护美国霸权而与中国开战——不管是冷战还是热战。原因是,这只关乎美国的输赢而非欧洲的。另外,美国霸权是危险的、不可预测的,不再符合欧洲利益。相反,欧洲需要最终学会自立,那样它至少能避免参与自己不想要的争斗。那种争斗对欧洲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美国是否仍然在技术和创新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正在哪些领域快速追赶,美国企业在哪些方面仍然具有优势?本文认为,回答上述问题,需要仔细研究一些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技能、劳动力、资金、生态系统、法规、政策和地缘政治。
美国的地缘战略性退却,及其以国内为中心的支出,为中国提供了成为超级大国的独一无二的机会。
作者认为,欧洲人将主要关注在更靠近家门口的地方出现的危险,大多数欧洲国家将极不愿意为了维持亚洲的地区均势而置生命或繁荣于危险之中。
美国的技术制裁是否足以抑制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经济会付出什么代价,仍有待商榷。美国的努力可能扼杀国内创新,赶走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同时让其他国家受益,并迫使中国摆脱美国科技的束缚。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今年5月和6月对12个欧盟成员国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欧洲公民倾向于认为冷战又回来了。他们将美国和中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视为新的地缘政治现实。
美国人的恐惧和中国人的渴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或者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最近所说:“中国的问题在于,这个大国具备在经济上超越美国的潜力:在美国的必胜主义者眼中,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中美对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两国经济脱钩,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国家。强调需要确保供应链安全(这实质上意味着减少对中国供应的依赖)的日本,对中美脱钩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感到担忧。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担心中美对抗加剧。
随着中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崛起,美国主宰全球的单极时代似乎正在远去。由于西方采取军事冒险主义和掠夺性资本主义,中国得以慢慢将受害国家转变成盟友,扩大其地缘政治足迹。
在特朗普和拜登的领导下,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几乎唯一同意的事情就是要防止中国取代处于权力顶峰的美国。那么,他们能做到不爆发战争吗?在这一紧张时期,欧洲应采取什么立场?
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美国和中国在重大全球问题上的所有合作几乎都结束了。拜登执政6个月后,钟摆没有摆回。相反,拜登依然对中国强硬。随着美中竞争的升级,建立合作机制的需求也将增加。
虽然美国政府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美国对华关系的现实,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明白与中国展开大国竞争的含义。技术是新竞争的核心,而美国决策者依靠的是一种成熟、经过时间检验——可惜很过时——的战略视角。
显示 274 条中的 61 到 80 条结果
上合学子共赴文化交流之旅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