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对华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竞争,还需要更多内涵。美方需要清晰明确地向中方传递一种信息,即美方期待的美中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关系。
过去四年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对美国普通百姓、对美中关系而言是一场灾难。它往往基于谬见而非事实。
这些天来,主张西方同中国进行经济交流、以此促成政治变革的“以贸易促转变”口号在现实面前再度碰得粉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中国西部的新疆对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131%。
中美两国抗疫结果相差如此之大,成为美国政界和专家界议论纷纷的话题。然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美国害怕失去世界主导地位,担心中国实力不断壮大。美国在奥巴马总统任内就采取了遏制中国的战略;在特朗普政府期间,这一战略愈加变本加厉。美国精英根本无法接受中国的抗疫成就和美国的彻底失败,他们需要为此找借口。
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因素和少数成员国的利益。然而,内外部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中国作为经济竞争对手的崛起,促使欧盟重新评估其对该国的态度。中美之间的竞争使欧盟与两国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尽管拜登政府表示热衷于与盟友共同“对抗”中国,但欧盟对此表现出的意愿有限。
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都将成为能与美国比肩的经济大国;考虑到美中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拜登对华政治战也将重蹈前任覆辙。
19世纪英法之间的合作与对抗关系或能成为缓和美中关系的办法。合作对抗或许也能充当美中关系的基础。眼下存在一些明显的引爆点让双方相互提防。英法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战争后能够做到这一点,这给人带来了希望,相信美中两国也能做到。
华盛顿正在千方百计削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凭借持续不断且不可阻挡的增长,后者可能将在几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美中关系已经处于几十年来的最糟糕时刻,拜登政府的对抗性方式很可能使事情变得更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损害美国的其他利益。新生的拜登学说比大多数分析人士———或政府———所认为的更加危险。
如果中国能阻止欧盟支持对华全面脱钩,那从战略层面上讲将是一场胜利。美国根本没有说服欧盟以任何方式切断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这仍是最严重的跨大西洋裂痕。
拜登正将特朗普式的夸夸其谈转化为一种让美国与中国对抗的主义。然而,拜登主义包含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是它不太可能奏效。
上任6个月后,拜登展示了强硬的对华政策,这表明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只会变得更糟。美国最近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计划对在香港的美国企业发出警告、对从新疆的进口实施新的管制以及讨论将北京排除在外的数字贸易协议——凸显了拜登计划延续和深化特朗普极具对抗性的做法。
华盛顿正在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共识,即认为美中关系是一场经济和军事上的零和博弈,这是令人不安和危险的。这种观点一旦盛行就将营造出一种政治氛围,从而使世界迫切需要的合作越来越难以实现。
就任美国总统以来首次出访,拜登选择了欧洲作为目的地。他出席了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以及与欧盟领导人举行了会晤。访问结束时,拜登在日内瓦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总统来说,此行“是为了实现美国对其盟友和伙伴的新承诺,并展示民主国家应对新时代挑战和威胁的能力”。
在与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拜登政府迄今为止阐明的远大目标相当有限。他的想法似乎是,要想最终从实力的角度与中国打交道,首先需要做大量功课。与此同时,拜登的外交政策团队一直在强化早先由特朗普政府发出的有关中国的许多信息。
随着印度与中国实力相对差距的扩大,印度需要美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制衡中国。然而,印度对印太战略的军事或经济贡献依然不明朗。这是一种不对称,必然会给现实带来影响。作者认为,利益和价值观是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印度不应假设对中国的反感是美国全球政策的唯一侧重点。
世界各地都听到的一项政策声明是,美国与中国的接触“已经结束”。这表明拜登政府正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然而,美国有必要采取一种复杂得多的对华策略。美国不应停止接触,而应考虑接触的不同维度。
本简报追踪了近几十年来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并探讨了政策方针逐步转变的驱动因素。默克尔的继任者将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并且可能会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德国与中国的深厚经济关系,以及其将北京视为气候等问题合作伙伴的观点,将继续影响柏林的决策者。
在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如何有效地与伙伴们合作将是其成功的关键。本报告探讨了与印度更密切合作的潜在好处和潜在障碍。美国的规划者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印度在与中国战略竞争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的意愿和能力所受的限制。
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顶住了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择立场的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关系方面,但无论2021年9月大选后接替她的是谁,都将面临国内和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德国将会发现,它将越来越难以坚持目前的路线,即寻求与美国和中国同时建立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显示 200 条中的 101 到 1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