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拜登认真寻求在5G移动网络和其他新技术上赢得与中国的竞争,那么他需要的不仅是美国传统盟友的支持,还需要更多支持,他需要在西欧和东亚的传统伙伴之外找到新朋友。美国还需要向中国的全球技术扩张学习,并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更紧密地合作。
日美展开全面合作是对全球挑战和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回应。尽管美国敦促其盟友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但日本的做法仍很微妙。对中国一些问题的态度表明,日本准备更频繁地提出地区安全问题。但是,日本将说服美国专注于该地区积极的合作议程,包括经济和技术合作。
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但同时也构成机遇。拜登不幸地落入了一个前任造成的局面而他将很难从中脱身。为了同过去4年的无效政策决裂,就需要展现出勇气、智慧和创造性。这还不够,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重要,我们要考虑赋予其更多东西。
在拜登上任头100天里,他的政府基本延续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态度。拜登还把建立国际联盟作为主要外交政策倡议。为了应对这一战略举措,近几个月来,中国加强与俄罗斯和伊朗的外交、经济和军事关系,使这些国家建立起后冷战时代最密切的联系。
拜登准确地将中国挑战定义为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挑战。在军事领域,美国仍遥遥领先中国。但中国如今生产着占世界产量30%的制成品,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日本、欧洲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与中国的稳定关系。因此,拜登应更喜欢选择性对华参与政策,寻求建立联盟,以将中国推向正确的方向。
《法案》将中国对美国和世界构成的威胁简单化并予以夸大,忽视其他更严重的威胁。它提出的政策建议几乎完全是基于零和思维。
如果中国成为美国领导的联盟的议事日程上的主要话题,那么它会本能地把美国与其盟友关系中的所有其他因素置于次要地位。这甚至可能使遏制其他对手——包括俄罗斯——看起来像是在分散注意力,甚至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出于若干原因,这将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拜登对华政策能否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但同时也取决于美国如何改变。衡量拜登对华政策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两个大国能否合作生产全球公共产品,并同时在其他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战略竞争法案》暴露了美国国会内部对中国的动机和意图存在的极为粗鲁、片面与零和观点。美国领导人不应将“一带一路”倡议妖魔化,而应该认识到它在世界各地取得如此热烈反响的原因。
中美在全球竞争,谁能更好地确保其政治和社会稳定、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技术体系,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公民对政治体系的支持,谁就能胜出。为了使这场竞赛和平进行,双方都必须审慎行事,避免对抗,并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控制彼此间的关系。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将取决于此。
正如非洲人期望的那样,美国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与中国合作,并帮助非洲从一个有利的位置与中国打交道,包括提高非洲政府和民间团体的能力,以便评估拟议中的中国投资并确保问责制。这种做法有望让美国在非洲大陆赢得支持和影响力。
美国最新的对华政策将被证明是适得其反的。每一个敌对行动,都会引发更具敌意的回应。不难发现华盛顿在这盘棋中的策略,这是个除了极具进攻性的开局外没有任何计划的选手。也就是说,美国根本没有任何策略,未做到谋定而后动。
乔·拜登上任近百日,其对华战略与前任政府没有什么不同。在两党一致认为中国构成威胁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竖起多重经济壁垒,还以人权问题攻击北京。但分析人士还认为,为避免与北京全面脱钩,拜登会在未来100天以及更长时间内缩小这些限制措施的实施范围。
欧盟在自身声誉受损且行动受限之际大肆抨击中国。欧盟对中国实施出于政治动机的制裁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很多分析认为,人们常常误判制裁的效果。我们不能认为制裁将带来改善欧中关系,从而创造对中国施加影响力的机会。
对于莫迪而言,他的对华政策选择很复杂。中国是一个强大的邻国,即便印度获得美国的坚定军事帮助,也无法轻易战胜。同样,从外交上来说,印度放弃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谈的做法也是不明智的。目前尚不清楚中印边界军事危机的停顿以及美国对印度的制裁威胁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将决定印度当前的对华政策是一种战略转移还是转向。
在拜登任期内,中美地缘政治对抗可能呈现“休战”状态,主要原因与拜登政府在国内受到的政治压力有关。重视中国市场的信息技术和金融等领域的美国企业,以及民主党左翼人士都在对拜登政府施压,令其促进中美友好关系。另一方面,拜登或将重拾干预主义外交政策、令美俄关系持续恶化,这可能使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得到加强。
拜登政府表示没有准备好取消对进口自中国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与北京的贸易谈判持开放态度。俄专家认为,拜登政府此举是希望保留向中国经济施压的工具,但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发展。
任何把美国的盟友召集起来联手对抗中国——并将其他一切边缘化——的企图都可能制造更多问题,而不是好处。
透过美中竞争的棱镜看待一切的危险在于,它把世界各个地区简化为竞技场,把各个地区的国家简化为奖品,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拥有自身利益和需求的行为者来对待。
本文以在7个国家(包括中国)进行的实地研究、圆桌会议和面对面访谈为基础,提供了有关印太地区的各种观点和见解,尤其是有关政策战略和目标的观点。该研究揭示了这些国家在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与中国接触方面存在共同的内部分歧。
显示 200 条中的 121 到 1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