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鄂尔多斯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罗卜桑丹津和萨冈彻辰推出史学巨著《黄金史》和《蒙古源流》,这两部文献与《蒙古秘史》并称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这是鄂尔多斯永恒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不朽丰碑。
历史上秦直道既是国防大道,也是重要的经济动脉和文化走廊,直道既保障了鄂尔多斯地区的长期稳定,同时作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通道,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越过近千年时空,成吉思汗的名言依然激励今人要胸怀高远、奋勇进取。
走西口,这场持续二百多年的人口大迁徙把蒙汉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鄂尔多斯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情怀接纳了从西口而来的晋陕民众和农耕文化,从而掀开了蒙汉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篇章。
萨拉乌苏名扬天下,传闻世界。萨拉乌苏是鄂尔多斯古代文明的源头胜地,是鄂尔多斯一张光芒闪耀的文化名片。
鄂尔多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该市演出服务中心成功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单位。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鄂尔多斯市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沙产业,在沙漠绿洲中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农业,开发绿色能源产业,利用现有的沙漠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奠定了沙漠生态经济学的基础,创新性地推进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紧密合作,引进市场运作和利益共享的机制,有效地实现了四个方面确确实实的回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亿利公益基金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共同成立启动了“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
公司确立以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创新为基础,生产煤基清洁能源,拓展煤化工产品组合,成为成本领先的能源化工企业。
在乌审旗,满眼的绿色让人陶醉,这也成为当地政府打造绿色旅游产业的基础。传统的沙漠游是乌审旗曾经的优势旅游项目,现在草原绿色生态旅游又成为了乌审旗旅游产业的一个支柱。
以创意文化设计大赛项目激活全市乃至全国创新创业热情,能提高鄂尔多斯城市发展活力,进一步带动城市就业人口,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采用复杂的杂交方式育成,其羊毛的特点是羊毛细、纤维长、弯曲大,净毛率高,综合品质基本达到了同类“澳毛”的水平。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居领先地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许多人眼中内蒙古是这样的风光,殊不知以鄂尔多斯市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彰显了内蒙古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风采。
2013年,鄂尔多斯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5年,鄂尔多斯市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两张重量级的绿色名片,见证了鄂尔多斯由黄到绿的绿色嬗变。
鄂尔多斯市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初步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鄂尔多斯全面倡导煤炭“绿色生产,清洁利用”,以“高碳资源低碳发展”为宗旨,促进煤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国家重点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鄂尔多斯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0%左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所在,是稳定社会就业的所在。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的支柱产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立足自身实际,于2016年引导退出产能290万吨,2017年计划淘汰煤炭产能90万吨已全部落实,通过深入实施去产能,助力煤炭、化工等大宗工业品价格实现上升态势。
显示 267 条中的 141 到 1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