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加强减排目标的措施以及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的经济影响,为韩国提出政策建议。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对印投资大幅增加,遍及基础设施、汽车、消费品、金融科技、旅游、交通、电子等众多领域。2014年后,来自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和绿地投资在印度市场占据了很大比重。另外,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增长了12倍。截至2020年3月,30家印度独角兽企业中的18家得到了中国投资。
本简报分析了中国2000年至2009年的全球价值链指标。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在近期国际贸易挑战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所表现出的经济韧性。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和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就对华关系、中东战争、新冠疫情应对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包括美国和德国在内的11个国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8-24岁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比年长者更为积极。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保持社会和谐安定,依然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需要我们围绕我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形势新内涵,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系统思考、聚焦问题,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近期表示,淡化普京和拜登会晤的重要性是错误的。这或表明,莫斯科并不反对通过举行普京-拜登峰会来“暂缓”其与北京日益增长的关系。这明确提醒中国,不能想当然地对待俄罗斯。俄罗斯此举本质上是一场“平衡游戏”。这是否会导致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之间出现新的力量平衡,还有待观察。
随着社交媒体公司和人工智能变得越发先进和强大,对社交媒体引入法规和税收是恰当的。作为一项短期措施,立法者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法如何能将对国家安全威胁降至最低,包括数据盗窃和社会两极分化。此外,数字素养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在不断增长的青年人口中。印度是全球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建立制衡机制势在必行。
21世纪,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与技术融合是任何国家繁荣和安全的主要动力。5G时代技术将直接影响印度经济和社会。在这场竞赛中,先行者将获得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提供持久的经济和技术利益。
美国可能需要一个竞争对手来澄清其目标并振兴其在世界舞台上停滞不前的地位。有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美国可以重振对自由秩序的追求。反之,美国以单极方式行动的破坏力更大。
新冠肺炎疫情与众多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2020年4月举行的第11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上,参与国家都认识到了“绿色复苏”的重要性,各国应将经济重建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相融合。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倡导的“3R”(Triple-R)框架或将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各种组织创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很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印度需要在数字扩张和可能遭受攻击的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虽然没有先例,但美国撤军后,中巴印有一定可能性就阿富汗问题进行合作。尽管在合作方面存在各种障碍,但帮助阿富汗建立秩序与维持和平符合它们的最佳利益。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家都很关注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绿色转型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目标”)。大家都有一个说法,“30·60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怎么理解?
东南亚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东盟国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预计未来十年将为地区GDP贡献1万亿美元。多年来,东盟各国注重在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方面发力,先后制定了2025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东盟数字融合框架、东盟电子商务协议等,旨在发展东盟各国的数字经济,提升其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
近期,肯尼亚启动了该国的新兴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拉穆港。该港位于拉穆,即肯尼亚蒙巴萨北部群岛。拉穆港被视为肯尼亚政府2030年愿景发展计划的基石,被称为“改变规则”的项目。该港1-3号泊位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耗资3.67亿美元。一旦建成,拉穆港将成为继蒙巴萨港之后肯尼亚的第二个深水港。
过去数十年中,中国城市化无与伦比的发展速度十分引人注目。人口结构成功从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向以城市人口为主过渡。这一壮举令人震惊,因为在1970年代前,中国的政策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反城市心态一样,对城市化有着偏见。
尽管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反对2月1日爆发的缅甸政变,但他们对缅甸的影响十分有限。东盟与包括军队在内的缅甸领导层有25年的交往历史。显然,东盟能够在塑造国际对这场政变的反应上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东南亚而言,中美间技术脱钩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情况。如果东南亚支持西方国家限制对华技术出口的活动,则将与该地区依赖中国贸易和投资的现状冲突。在美国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替代方案时,东南亚国家不太可能放弃它们与中国间的现有合作。
“要从关注人口总量,转到关注人力资源总量,这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与市场要同向发力,推进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在6日举办的第41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
作为一个后来者,中国必将给国际标准制定的全球治理带来改变。然而,应该进行更多研究,以确定这些变化有多“新”,以及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现有世界秩序。
显示 5087 条中的 3421 到 344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