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准确地将中国挑战定义为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挑战。在军事领域,美国仍遥遥领先中国。但中国如今生产着占世界产量30%的制成品,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日本、欧洲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与中国的稳定关系。因此,拜登应更喜欢选择性对华参与政策,寻求建立联盟,以将中国推向正确的方向。
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市场监管文化是市场监管部门在行使国家赋予职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市场监管核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精神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凝聚的执法意识、管理理念、制度体制、管理模式、部门形象以及相关文化表现。
几十年来,国际体系一直是多极的。然而,未来的历史学家会用美国最终从阿富汗撤军的那一天来标志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
能否普遍获得疫苗取决于低廉的价格,以及大规模快速生产。即使政府提供补贴,使疫苗变得便宜或免费,目前也没有足够疫苗来管理中低收入国家临界人口。欧盟一贯支持在必要和合理情况下,使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多哈宣言》规定的灵活性,以确保药物的有效获取。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对互联网进行评估、减轻环境影响,使其履行对健康环境的责任——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元素。互联网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超互联世界里,拜登政府似乎认为,网络空间民主化是解决问题之道。然而,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正如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指南》所暗示的那样,数据治理问题可以在一个紧密团结的民主盟友圈子内解决。尽管这些讨论建立在诸如透明度之类的讨论之上,但是否应该专门在民主盟友圈子内进行仍值得怀疑。
在中俄关系中,技术合作变得越发重要。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自2010年一直在稳步发展。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有所松动,不再像从前一般不愿向中国出售最新武器。例如,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供应Su-35战斗机和S-400导弹防御系统的协议。两国还开展军事合作项目,俄罗斯同意帮助中国发展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4月24日,东盟主要领导人在雅加达的东盟秘书处总部会见了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将军。对于东盟来说,这次会议堪称史无前例,因为该区域组织一直秉承不干涉成员国内政原则。但是,本文认为,东盟不能解决缅甸问题。
水资源短缺正将中东国家之间的冲突转变为主要的地区和国际安全问题。缺水是威胁的倍增器,其社会经济影响对国际安全构成严峻挑战。缺水将引发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和移徙、国家失败、国家冲突、环境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可能在中东之外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5月12日,“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在陕西西安举行,会后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中亚五国外长共同会见记者。此次会晤日程紧凑、成果丰硕,达成了八点共识和十项成果,出炉了四份重要文件,举行了五场双边会晤,对中国和中亚五国共建命运共同体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2021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统计结果已经公布。中美经济复苏加速,日欧明显落后。各国GDP数据直接反映出防疫措施的效果。
下一阶段新冠疫苗全球可及性问题上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产能的扩大,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2)主动积极参与WHO支持的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有利于中国疫苗的国际化;(3)注重中外疫苗研发领域的认知共同体建设。
9年前,东京获得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资格后,日本公众一度十分支持该赛事。可以说,这次奥运会提供了振兴日本长期低迷的社会和经济的希望。但事实证明,2020年东京奥运会更像是诅咒而不是祝福。
越南坚持不在中美两国间“选边站”,但这十分困难。中越关系受到历史经历和南海问题的困扰。美越关系亦十分复杂。尽管越南与美国近年来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河内依然对华盛顿不信任。即便如此,越南依旧为东南亚国家在地缘政治动荡时期如何处理与大国的关系提供了榜样。
自2007年以来,中国在柬埔寨贸易、投资和援助领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不得不重新设计其柬埔寨策略,该策略将其目标从施行人道主义和寻求经济利益转到了平衡中国上。
4月24日,东盟各国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领导人特别会议。峰会就缅甸问题达成五点共识,共识是务实的、建设性的和审慎的。如果各方信守诺言,如果东盟迅速采取行动使共识生效,缅甸危机存在破局的可能性。但同时,不确定性也是存在的。
中国-马来西亚防务关系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此以后,中马防务关系一直在稳步提升,特别是自两国2005年签署《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备忘录为双方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基本框架。在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领导下,中马国防合作在2017年达到顶峰。随着2018年马来西亚政府换届,中马防务关系逐渐趋冷。
尽管目前的全球多边框架一直在发展,但仍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现实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由中国崛起引发。西方主导的多边主义框架未能适应新的世界秩序,为中国主导的多边框架铺平了道路。中国通过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在促进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地缘经济世界秩序的形成。
尽管美国开展了长达20年的“反恐战争”,但“基地”这类恐怖组织是天生的幸存者。如果阿富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陷入另一场内战,“基地”或将再次登上舞台。学者科林·克拉克(Colin P. Clarke)曾表示,击毙本·拉登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更具象征和战术意义。美国或将离开阿富汗,但“基地”仍然存在。
重启美中关系在经济、技术和地缘政治上都是明智的。但美国的国内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全球主导地位的执着却成为阻碍。
显示 5000 条中的 3401 到 3420 条结果
探访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
探访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