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从出口拉动增长转变为了消费拉动增长,整个世界都受到了中国经济转变的影响。
当地时间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了《巴黎协定》。不过,就在协定达成前三天,一个号称涵盖100多个国家的“雄心壮志联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这个翻译本身极为有意思但也极有争议)突然崛起,像一场风暴一样几乎掀翻了谈判桌。最令人吃惊的是,美国也加入了这个联盟,并给这个联盟取了现在的名字。
在过去的几年中,呼吁美国和中国在非洲安全和发展问题上进行合作的建议越来越受欢迎。美国和中国的智库一直热衷于找出两国在非洲问题上两国可以合作的共同点。事实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14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学者认定中国和美国“迫切需要”在非洲事务中进行协调。
今年7月,在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和生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国有巨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宣布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该公司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均有资产。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Robert C. Pozen在《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系统性风险降低》一文中表示,去年,中国股市发生暴跌,通过全球证券市场发出了冲击波。现在,中国货币市场基金正在蓬勃发展,可能引发下一场系统性风险。尽管中国监管机构已经采取措施,减少风险,然而,问题是他们的工作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到位。
《有关中国经济的五个误区》,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Eswar S. Prasad1月8日发布。文章指出,中国股市正如其过去一周表现的那样,动荡不安,世界市场也受到来自中国股市的影响。但是关于中国经济,对外界来说,仍然是不透明的,也是令人迷惑的。
上周,人民币大幅贬值引起了中国以及欧洲股市的大幅下跌。在相关的报道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货币通常有两种表述,“人民币”或者是“元”。
“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化进程――欧盟的机遇”研讨会,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主办。会议将探讨欧盟和印度就其印度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人们在讨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是L型,还是U型。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逐渐回稳,精彩纷呈,U型复苏有望。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判断显得过于乐观。我们认为一季度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三点因素:一是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支撑;二是房地产的持续复苏;三是政府引领推动基建投资热点重燃。考虑到刺激政策、地产和基建的未来趋势,很可能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会前高后低,经济运行风险有所加大并向上集中。增长是L型还是U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房地产的去库存和复苏是否顺畅。
2014年,面对房地产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局,有人认为黄金时期已经结束,市场将进入下行周期。但也有人依然坚持乐观的判断,认为时下的波动属于市场的正常调整,不值得大惊小怪。
由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深感忧虑,国际货币体系到了亟须改革的重要关口。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速度较快,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命运共同体并且形成一个人民币货币区的可能性。这是国际货币格局正在变迁的最好证据。
中国的财政状况在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毫无疑问吃紧了。从直观上来看,中国财政的吃紧和中国当下缓慢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关系的。但令人不解的是,“金融状况指数”所显示的状况似乎和中国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后信贷的繁荣发展极不一致。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对这一显著的、持续的和影响广泛的财政危机提高警惕。
2015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中国已同3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当然,不同国家立场不同,美国和日本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俄罗斯则由观望转向全面合作,东南亚和欧洲多国更是主动拥抱,欢迎中国投资,寻求中国商机。
《印度零售业改革分析》,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Richard M. Rossow4月21日发布。文章表示,印度的经济改革道路并不平坦,在所有行业中,零售贸易业最能集中体现印度经济自由化道路的坎坷。
来自世界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消息显示,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与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华盛顿签署了两个机构间首个联合融资框架协议。世行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协议为双方的合作项目制定了大致的联合融资参数,为今后双方合作打下基础。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至少有四种大型文明,近百个国家和上百种语言。要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除了在文化、民心上加强沟通外,还迫切需要运用好各种全球通行的“语言”。
对于非洲日益转好的投资环境,新加坡的反应积极。全球流往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动向及相关指标表明了对非洲长期发展潜力的信心。
龙永图介绍,中国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能力很强,也有充沛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很多亟待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城市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此外,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甚至核电站的建设,中国的企业都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城市提供服务。
王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能够推向海外的不仅是高铁,还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钢结构摩天大楼,而走出去的前提是要认真研究风险把控。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家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港澳企业和青年人以及广大华商尤其是华侨华人后裔年轻一代应积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显示 31606 条中的 30721 到 3074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