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一带一路”能不能建成,关键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最终能形成命运共同体,那么它才是真正巩固的。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讲‘一带一路’故事?他们应该是天天在路上,总是倒时差,老是换水土,不停找思路,时时被刺痛,但经常被感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在何力治看来,“一带一路”,基建先行。随着高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落成,无疑能够聚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国家的人口,从而衍生出多元的发展服务,例如房地产还有相关配套服务的发展等,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为增强我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深入研究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和措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将于11月11日在北京柏悦大酒店共同举办“第四届未来城市:现代中国的城市可持续性”年度研讨会。
“一带一路”愿景的出炉,是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的一种新的链接方式。它崇尚共赢、它多管齐下、它是系统的、它是清晰的。梳理历史,很难看到有这种形式的链接。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覆盖区域广大、涉及跨境投资领域多元、融资需求庞大,项目建设周期长,这需要金融合作在整个融资方式,包括融资设计上有别于传统的贷款,积极构建包括亚投行在内的,以人民币资本为主导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框架和金融合作体系势在必行。
对我们而言,最不值当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钱,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却不减反增。因此,要切实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惧态度,功夫实则在钱外。
中国新发展银行倡议既不是一个惊人的举措,也不是全球金融治理的一个严重威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北京为期十年的对冲策略最新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对现有全球机构的过度依赖,中国一直奉行着通过发展区域作为补充,从而规避风险,同时与七国集团为中心的全球性机构开展合作关系,如世界银行。
文章分析了中国新放宽独生子女政策的消息,认为这一变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资金空缺的问题。作者认为,二孩政策尽管迈出了第一步,但要解决实质问题,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改进养老金体系。
中国近来通过在缅甸建设深水港口加强其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港口项目包括一个投资2.8亿美元的特别经济区。这项工程位于缅甸西南若开邦的皎漂港。皎漂港特别经济区项目被委托给一个由中国中信集团为首的6方国际财团。
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中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成为连接中亚、南亚、中东和中国的海陆能源通道,以在地区性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中成为一个类土耳其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巴基斯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谋划修建两条能源管道,一条是将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通过阿富汗输往巴基斯坦直至印度,另一条则是将伊朗的天然气输往巴基斯坦和印度。
由于种种原因,石油价格出现了进一步的下滑。这些因素包括中国能源需求下滑,美国页岩油产量增加,以及核协议后,伊朗石油生产恢复,全球经济放缓以及为了防止气候变暖,削减化石燃料消费,进一步降低了需求前景。
《南亚水资源、生态系统、能源跨境合作》一文中表示,南亚国家共享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河床--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印度河。这些河流及支流流经七个国家,为10亿人口提供水资源,灌溉数百万公顷的田地,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文章指出,尽管南亚各国政治和经济各有差异,但围绕水资源的合作是可行的。
中国香港和内地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解决其房地产市场的房价问题。通过分析中国香港和内地的住房市场及住房政策,本文发现由于土地供应量有限,两地都面临住房支付能力的问题,而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
2015年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分水岭,许多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一年中发生,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给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以应对本世纪最大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巴黎签订的综合气候协议是一项宏伟的任务,其成败由一系列重大因素决定,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额的资金支持。
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一项独立研究评估称,亚太地区国家在扩大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方面的潜力十分巨大。在经济,货币和关税同盟一体化方面,该地区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但经验表明,除简单的贸易之外,亚洲一体化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不平等现象加剧以及失气候变化等问题。
从医30余年的泊头市医院骨外科医生王振玲告诉我们,牙齿变黄和骨质脆弱是因为饮用水中的含氟量高。
冷战结束至今已过25年,尽管世界地缘政治争斗仍不时显现,而且在中东、乌克兰等地还很激烈,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各国对经济转型成功的渴望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制约大国间的任何战争冲动。可以说,当前的国际竞争正在转向地缘经济博弈为主的时期。
难民危机是今年的核心话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有可能都要面临这一问题。我们已经收到了一些直言不讳的警告,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目前的难民危机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不间断,未来降临在欧洲的“气候难民”的预演。这些预测是惊人的、并且具有误导性的,因为他们没有提到这一事件的核心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时代?外部冲击、内部斗争和政策变化》由英国国家发展研究所研究员Wei Shen于6月8日发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014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近30%,超过了美国(15%)和欧盟(10%)的排放量之和。
显示 31586 条中的 31181 到 31200 条结果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新华全媒+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