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英国退欧,伦敦将失去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由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访问研究员Nicolas Véron于6月1日发布。文章认为,英国一旦在6月23日选择退欧,将引发多种可能的情景。其中一个是,伦敦将失去其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享有的一些业务。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Faysal Itani在《美国在叙利亚明显向俄罗斯伸出橄榄枝》一文中指出,美国几周前曾多次拒绝与俄罗斯在叙利亚开展战略合作,但现在据说提出一种有限合作关系,即美国将与俄罗斯分享情报,协作打击基地组织分支机构“努斯拉阵线”。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五月的最后一周中访问了越南和日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他对该地区“告别式访问的一部分”。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仅对“塔利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军方抗衡,还挑拨“塔利班”此前的盟友挑战“塔利班”。这样的发展体现出“伊斯兰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分裂特性,并预示着该组织或将持续成为阿富汗地区的一只恐怖主义力量。
若进一步探究中国的经济增长,答案似乎可能取决于另一个受关注程度较低的问题,即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能否成功。
莫迪此次访美建立在瓦杰帕伊和辛格两位前总理的政治遗产之上,并帮助美印关系克服了“历史犹豫”。此次出访强调了印美两国在多数问题上是相行不悖的,也反映出双方在很多方面上仍不一致。印美两国成为盟友仍任重道远。
领导人在讨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时的措辞对塑造和使特定策略响应合法化或非法化影响重大。不正确的政治语言仅能导致不正确的政治决定。
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是,中国其实并不需要明了“金砖国家”组织究竟能够给它带来什么实惠。金砖集团作为国家间关系网络,其提供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网络中的社会性权力,才是真正的战略价值所在。
驻沙特的海湾地区事务分析师Cinzia Miotto和海湾国家分析咨询公司(Gulf State Analytics)首席执行官Giorgio Cafiero在《日本与卡塔尔两国关系展望》一文中说,卡塔尔和日本尽管位于亚洲大陆相对的两边,但因务实主义和重要国家利益一直保持深厚关系。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渴望外国能源。
中国和中资企业在进行走廊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当地的宣传,积极与各方势力对话,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项目的实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当地人,尽可能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文化价值观不同造成的风险。
中国股市的投资结构必然会导致市场过于波动,交易几乎全部是“在共识上达成共识”,在此种情况下,价格会反映出市场的快速变动。假如中国希望股市停止攀升,那么政府必须说服投资者和经纪人不要再4500点时出售,或者,政府可以进行明显的买入,让投资者相信买家能够让市场突破4500点,能够轻松吸收更多出售的债券。
欧洲国家普遍较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内部制度缺陷和外部安全挑战等多重阻力,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也带来很大困扰。与此同时,世界上的战略竞争逐渐进化到更大规模的基于经济体量的竞争。现代化更依赖庞大的人口与市场规模。如果用大历史的眼光来预测,欧盟作为世界一极仍将是不可忽视的伙伴力量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恐难逃避走向相对衰弱的命运。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David Dollar在《英国退欧后果:西方衰落及中国崛起》一文中表示,尽管英国退欧确实增加了金融波动的风险,但英国退欧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很小。从地缘战略视角而言,中国似乎是英国退欧的大赢家。
英国退欧的复杂性将在未来数月中显现。届时,澳大利亚新任政府将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两难境地。英国退欧将消耗欧洲和英国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澳方或会发现其地位下降。但英欧双方都将需要新的朋友。退欧支持者需要欧洲的替代者,而澳大利亚出现在他们眼前,也许届时澳英关系将就如旧时那般。
中国过去三十年取得的每年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令世界敬畏。这产生的结果是,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车间,取得了万亿美元的外汇盈余、拥有决定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能力以及存在于全球价值链和生产链之中等等。中国转型的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
正是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使得美国领导的这场战争合乎情理。齐尔考特报告出现在英国的信任体系处于历史低点之时。信任崩塌可以追溯到布莱尔决定支持小布什的那一刻起。这又引出了另一问题:澳大利亚的责任在哪?
由于中国模糊的战略雄心,中国的亚太邻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一定的焦虑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亚洲国家以及美国来说,政治和战略担忧推动了关于中国的这些看法。根据2014年皮尤全球研究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崛起看法持积极态度的人口比例,美国是35%,日本是7%。而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也有其他的观点。
亚欧分别是实现“一带一路”构想的两大动力引擎,“一带一路”共建为亚欧合作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是亚欧会议重新焕发活力的重大机遇。
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水资源紧张最为令人担忧。被誉为最具权威的中国经济专家之一的巴瑞?诺顿(Barry Naughton)曾说过,“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某些人口稠密地区面临的水资源紧张和土地供应压力变得日益严峻。”水资源紧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异常复杂,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政策简报描述了中国水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对迄今为止中国政府的政策反应进行了评估,并在最后对如何增强这些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显示 31845 条中的 31621 到 31640 条结果
新华全媒+|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
哈萨克斯坦“粉湖”湖区再度开放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官产学研交流活动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