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经济观察》,外交关系协会研究员Sebastian Mallaby/Paul A. Volcker12月22日发布。美国次贷危机、欧元危机、安倍经济学的激情与落寞:几年来,世界经济遭受了来自发达国家形成的几大冲击。
《鲁哈尼的连任之路会艰难吗?》由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专家J. Matthew McInnis于6月6日发布。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还剩一年的时间就要面临伊朗选民选举,决定其能否获得另一个四年任期。与美国类似,现在考虑他的当选机会为时不早。总的来说,当前形势对鲁哈尼而言是有利的。
恐怖袭击的不断失败不是重点。印尼极端分子看到了“成功”,不仅是在巴黎、布鲁塞尔、奥兰多、达卡和伊斯坦布尔,还有其马来西亚同伙的“成功”。6月28日首次在马来西亚发生的“伊斯兰国”恐怖袭击获得了比印尼这起袭击事件更多的媒体关注,这对极端分子再次发动袭击是很大的激励。
中国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体现为三种态度:民族自豪感加上对动乱的强烈担忧;反复灌输的热爱和平与自卫的国家形象加上强有力且正直的中央政府;对国家间关系独特、等级分明但互利互惠的看法。总体而言,大多数中国人显然认为,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应有地位是作为一个大国而不是唯一的支配国,其观点必须得到尊重但同时与他国和平共处。
《俄罗斯2016年议会选举:普京的记分卡》由外交关系委员会俄罗斯与欧亚问题研究高级研究员Stephen Sestanovich于6月14日发布。俄罗斯9月议会选举日益临近,文章指出,普京的主要优势是个人声望,最脆弱的是他不参加此次竞选。若要在普京与他的政敌中间选择,俄罗斯选民早已准备支持普京。
警民冲突,尤其是白人警察对黑人发生的暴力执法,以及由此导致的黑人袭警报复,可谓美国种族冲突沉疴难解的顽疾。马丁-路德-金的“梦”可以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产生奥巴马这位黑人总统,但是黑人作为整体并未彻底获得和白人的平权待遇。
中国虽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员,但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仍持谨慎态度,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视为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在区域的影响力。或许使中国加盟伙伴关系是必要的,理应由全体有关方携手合作以保持亚洲的经济活力。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在《绝处逢生:俄罗斯和西方走向克制与对话》一文中审视了美国、北约和俄罗斯为减少双方紧张关系并降低军事误判风险可能采取的措施。这份报告也为西方和俄罗斯之间解决分歧提供了建议。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争论往往充斥着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观点分歧。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的黄玉川近日刊文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相反观点的两大群体,逐一梳理观点来由。/
这次公投是英国国民经过长时间的权衡和取舍才做出的最终决定,外界应该相信英国人的理性,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何茂春同时指出,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真正脱离欧盟尚有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程序性的处理,倘若公投结果对英国的就业、民生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产生了严重负面效果的话,英国仍然有在数年之后再次公投回到欧盟的可能性。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终有一天会破裂,到那时房地产在金融体系里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力也会削弱。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当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调节力与日俱增,并且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也越来越紧密。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需通过国家生产力委员会领导和推动该国的政策改革,提高生产率,并对竞争力政策和实践进行结构性调整,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马来西亚需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提高教育标准,避免两极分化,打击腐败和低效财政。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Apurva Sanghi/Dylan Johnson在《关于中国在肯尼亚的三个误区》一文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迅速崛起。许多人担心,中国会成为肯尼亚经济的噩梦。例如,制成品生产者在国内外市场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竞争。还有人认为,中国会开发肯尼亚资源,却无法让该国实现工业化。
欧盟安全研究所在《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全球性战略》一文中表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28日在欧盟峰会上提交了欧盟新外交和安全政策全球战略草案。过去一年,欧盟成员国、欧洲机构(包括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与包括智库在内的欧洲整个民间社会进行了公开和透明的广泛磋商,该战略草案最终出炉。
关于如何增强透明度,除了决策者对政策进行清晰的解释外,还有其它两种重要形式可以进行补充:数据透明度(发布可信的数字),游戏规则透明度(明确可以影响商业参与者,市场的规则和政策)。文章指出,如果中国要发挥其作为全球金融和经济领袖的潜力,它需要在透明度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英国脱欧突显了反全球化、移民和新自由主义经济议程的政治问题。相较于澳大利亚到目前为止尚不明朗的大选结果,这些争议性问题不是那么吸引眼球,但是它们可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议会参议院或上议院独立候选人成功的因素。
从幸福感新经济学中获得一个最引人注目而又充满争议的发现是收入并不总是与幸福产生预期的相关关系。
人们在所有重要政治议题上都存在分歧。美国人也难以对其国际角色达成一致。美国惨淡前景的一个严重危机是,以相信进步为基础的美国特征发生了变化:力量正在被无力感取代。
根据对中国货币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正致力于将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但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可能不会像市场预期的那样有效果。
“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而生态环境正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显示 32132 条中的 31721 到 3174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