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等因素决定了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也决定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是韩国的现实需求。但应注意到中韩间政治互信基础薄弱、韩国内政外交困境等现实问题制约了中韩共建“一带一路”。为使“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中韩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合作措施。
数额空前的中国资金正涌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的全球连通愿景,这些投资将面临包含着广泛威胁的严酷考验。中国企业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由经济危机、冲突、内乱、国有化和货币贬值等混合因素带来的有较高失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金砖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需要以扩员的方式来平衡。新吸纳的国家在上述指标上应当尽可能接近现有金砖五国的平均值,有利于缓冲差异。指标相近的国家可以进行南南合作并得到来自其他金砖国家的支持和帮助。适合加入且呼声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国家,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沙特阿拉伯和韩国也是金砖国家扩员的候选。
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加快推进,对外投资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双边务实合作深入推进等共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见图一)。中国对外投资在带动中国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深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一定要保持当前的发展力度,让全世界更多的体会“中国热度”,让中国的“世界磁铁”国家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为“金砖精神”,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可以说,“金砖国家”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伙伴,只有通过互相帮助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各国才能获得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确保经济顺利而健康的发展。
中俄跨境电商的丰硕成果是对唱衰金砖论的最好回应,金砖国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作为”,并将“大有作为”。中俄跨境电商不会止步于当前成就,随着金砖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化,中俄两国跨境贸易还会取得新的成就,与此同时,两国合作的成功经验也会惠及其它金砖国家,成为金砖合作深化的桥梁。
南亚“一带一路”的未来前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印关系的发展;二是印度的区域互联互通工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一带一路”。南亚独特的地缘政治架构,使得只有中印携手才可能推动南亚的共同发展。但是印度主流的看法是,“一带一路”具有地缘政治内涵,印度不能放任中国“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这就造成南亚其他小国面临艰难选择。
气候变化问题严峻性日益彰显、全球不平等矛盾日益突出,已有超过6500万人口被迫离开家园走上迁徙之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处的状态并不乐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很多根本性改变。
为了解中国及上海企业当前的税务管理情况,安永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17年3月至5月对上海“走出去”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以及以往提供税务咨询的经验,我们将观察到的企业税务管理现状以及可提升的领域总结如下,以帮助企业优化自身的税务管理。
,近86%的受访企业对于境外投资的税务合规性申报和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境外专业顾问服务团队。中国总部由于缺乏当地税制知识,难以参与境外子公司的纳税申报过程,不能确保当地工作的准确性,因而存在着较大的税务披露风险。
以打击跨国公司避税行为为目标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行动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实施,并直接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海外项目经营架构风险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将大幅提高,转移定价税务监管更加严格,国际间反避税机制更加协调完善,常设机构认定更加严格等。
如果说中国正在世界范围内“下一盘大棋”,那高铁则是盘上落下全球化的关键棋子。2016年初,中国高调提出建设横跨亚欧大陆的高速铁路网蓝图,并计划同沿途10余个国家进行谈判,加速东亚与东南亚建成经济命运共同体。
国新办28日就金砖机制的机遇挑战前景举行吹风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金砖机制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致力于构建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强调战略性的务实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开放透明为前提,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扩宽合作领域,最大限度的分享合作成果。
过去十年的金砖国家合作,是“金色的十年”。在这十年里,金砖国家搭建出了合作的制度架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经贸合作,探索并加深安全合作,巩固并提升金砖合作的社会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再次接棒金砖主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此总结合作经验,凝聚合作共识,规划合作的未来蓝图。
显示 31898 条中的 24101 到 24120 条结果
内蒙古二连浩特:中蒙口岸交流繁忙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人气旺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